,故事以东北某地为背景,通过一家三代人为保护上级交派的传递“密电码”的任务,而英勇斗争、前仆后继的感人故事,热情歌颂了在抗日战争期间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换取中国革命斗争最后胜利的英雄事迹。
196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在第二稿公开发表后,许多热心读者纷纷来信要求李铁梅在结尾中不能死,应作为革命的后代坚强地与日寇英勇地斗争下去,这样才符合“革命自有后来人”的剧名。随后,又进行了第三、第四稿,待第四稿把结尾更改为李铁梅与柏山的游击队会合,并彻底地消灭前来追击的日寇的光明结局后,上报文化部审查才获得批准拍摄。本已十分中意这个题材的苏里导演,因在同一年奉命要投入拍摄早在4年前就曾经在社会上产生过轰动效应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续集,故改为本厂的另一个著名电影导演于彦夫执导,于彦夫学习金山导演的将话剧《红色风暴》改编成电影后故意去掉太直露的“红色”两字,也去掉了该剧本同样是太过于直露的“革命”两字,以《自有后来人》为片名拍摄成故事影片。
影片在原剧本第四稿之后,通过电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地描写东北某地区在抗日战争期间,以铁路工人为掩护的秘密地下共产党员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在革命斗争的风雨中结为一家三代人,虽然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但是,由于他们对革命斗争的共同信仰,而志同道合地走到一起。李玉和接受了柏山游击队转递“密电码”的任务,但是,由于叛徒王金才巡长的叛变和出卖而遭到逮捕,日寇宪兵队长鸠山对李玉和设宴劝降,严刑逼供,软硬兼施,仍然不能动摇李玉和坚强的革命意志,李玉和同李奶奶惨遭日寇杀害。李铁梅继承先烈们的遗志,最后终于历经千难万险,把“密电码”送到了柏山游击队。影片以一盏铁路工人在巡道时所常用的红灯,作为秘密联系的信号,把革命斗争以红灯照亮前进道路的喻意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片头字幕的推出也正是以红灯的光芒,来叠映拉开片名和演职员表,足以可见编导的用心良苦。
青年女演员齐桂荣初上银幕扮演李铁梅,后来借到珠江电影制片厂主演《党员登记表》里的黄淑英,可惜该片因“四清运动”的开展而下马;北影厂著名演员、曾在长影厂主演过《夏天的故事》、《虎穴追踪》、《患难之交》、《国庆十点钟》等影片的赵联饰演李玉和,而在此之前,赵联在建国10周年的18部献礼片之一的根据名著改编的影片《青春之歌》中扮演过叛徒戴渝;李奶奶一角则由在1949年加入东北电影制片厂的知名演员车毅担任,她曾在《卫国保家》、《保卫胜利果实》、《丰收》、《槐树庄》中出演主要角色;在长影和北影厂曾主演和参演过《神秘的旅伴》、《国庆十点钟》、《铁道卫士》、《虎穴追踪》、《春雷》、《冬梅》、《工地青年》、《生活的浪花》等多部影片的著名演员印质明开拓戏路、一改常常扮演公安人员的勇武形象,而第一次出演反派角色——叛徒王金才巡长;早年曾在上海从事戏剧表演的老演员韩焱扮演日寇特务头子鸠山。
影片中一家三口人本不是一家人的传奇故事,首先吸引住了广大观众的视线,虽然沈默君编写剧本时并没有真实生活的蓝本,但是,在北大荒艰苦劳动之后所产生的灵感,使这样一个几近虚构的剧本不但焕发出旺盛的活力,而且曲折动人的故事,再加上把家庭亲情的描写,融会到革命斗争的大洪流之中,这对当时人们的情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在广大观众中间迅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强烈的共鸣。
难能可贵是,无论是编剧还是导演在处理表现英雄人物形象中,并没有刻意去描写共产党员李玉和不食人间烟火、一心只为革命的壮举,而是以他作为一个普通的铁路工人通过正当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