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人士在里海边上的巴库组成东方民族国会(gressoftheEasternPeoples)以来,共产国际和苏联更成为主力。更有甚者,独立运动的众多未来的领袖及倡议人士,在本国多属受过西方教育的精英分子。他们到殖民地的宗主国,往往只有在当地自由分子、民主人士、社会主义者,以及共产党人的圈子里,才能找到不含种族主义色彩,反对殖民主义的温暖氛围。这些人均属于现代化的改革派,而所谓怀古派的中古神话思想、纳粹论调,以及其中浓烈的种族排外意味,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传统“地方意识”及“部落主义”的重弹,只代表本国饱受帝国主义剥削利用的落后状态。

    简单地说,基于“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与轴心势力合作,基本上只能属于一种战术手段。即使在东南亚一带,虽说日本的统治不似旧帝国般控制,而且由非白人之手施于白人之身,这种局面也只能维持一个短时期。原因在日本人本身具有极为褊狭的种族意识,因此对于解放其他殖民地的意愿自然不甚高(事实上这段日本统治时期果然极短,因为日本很快战败)。而法西斯主义,或所谓轴心式的国家主义,对殖民地人士的吸引力也不甚高。由另一方面来看,以尼赫鲁(JawaharlalNehru)这类人物为例,虽然他毫不迟疑,便投入1942年大英帝国危机年的“英人退出印度”反抗活动(在这一点上,他与共产党大异其趣),可是尼赫鲁却始终深信,独立自由之后的印度,应该建立一个奉行社会主义的新社会。而作为社会主义老大哥的苏联必将成为印度的盟友——苏联典范俱在,甚至有可能成为印度立国的榜样。

    鼓吹殖民地解放的领导人物与发言人士本身,在他们意欲解救的广大民众当中,往往居于少数。可是这个事实,却更使其向反法西斯的力量汇集。因为绝大多数殖民地民众的心灵感情,比较容易受到法西斯同类要求的感动与动员。这一类感情包括了传统思想、宗教与民族的排外性、对现代世界的疑虑心理等等。若不是因为纳粹有无比的种族优越感,他们早已为纳粹感召。但在事实上,民气虽然可用,当时却不为任何一方充分动员,至少不曾发挥过重大的政治作用。虽说在伊斯兰世界里,伊斯兰教的确在1918-1945年间进行过大规模的动员,对自由主义与共产主义敌意甚深的哈桑(Hassanal-Banna)伊斯兰教兄弟党,更曾于40年代成为宣泄埃及民怨的旗手。该组织与纳粹意识的结合,更非暂时性战术的应用,它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敌意,证实了其中意味的深长。但是最后真正在穆斯林国家登台掌权的人物,有些虽然是站在原教旨主义群众的肩头登上台,骨子里却属于主张现代改革派的人。发动1952年埃及革命的校级军官,便是解放后的知识分子。他们与埃及为数甚少的共产主义团体一直有联系,而后者的领导成员却凑巧多为犹太籍人(Perrarlt,1987)。至于在印度次大陆,所谓“巴基斯坦”自成一地的概念(这是30年代和40年代的产物),有人将之形容为“一群非宗教精英分子的精心设计。一方面受到伊斯兰教大众领土分离主张的压迫,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与属于多数的印度教人口竞争,只好将自己的政治社会称为一种‘伊斯兰’式的宗教社会,而非国家分离运动”——此种描述极为正确(Lapidu,1988,p.738)。在中东的叙利亚,策动百姓的先驱则为阿拉伯复兴社会党(Baath)党人,该党于40年代由两位在巴黎接受法式教育的教师创立。他们的思想尽管充满了阿拉伯的神秘气息,在意识形态上却属于道道地地的社会主义者,坚决地反对帝国主义——叙利亚的宪法,对伊斯兰教信仰就一字不提。而伊拉克的政局(一直到1991年波斯湾战争爆发为止),则是由各种不同的国家主义军官、共产党人,以及阿拉伯复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