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共产党运动纷纷动员。地下抗敌活动,尤以武装抗敌为最,声势日益浩大。德军最后的溃败,各地抗敌组织有其不同程度的贡献(见第五章)。大战结束,欧洲各处的占领军政权或法西斯政权,一一冰消瓦解。一些在战时武装活动特别出色的国家,此时便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革命分子取得了政权,或至少曾企图取得政权(计有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以及先有英方、后有美方军事干涉的希腊等国)。一时之间,甚至连意大利亚平宁山脉(Apennines)以北地区,也有落入共产党政权手中的可能(虽然时间可能不长)——可是左翼革命分子并没有动手。其中原因至今仍有争议。至于1945年以后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成立的共产党政权(中国、朝鲜、以及法属印度支那),事实上也应看作战时抗敌运动的嫡传。因为即使在中国,也要到了1937年日军发动攻势进攻中国大部之后,毛率领的红军才开始重新发展势力,迈向夺权之路。世界社会革命的第二波,源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如当年第一波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般——虽然在实际上,两者有着极大的差别。这一回,革命夺权之路,始于对战争的发动,而非对它的厌恶。
至于革命新政权的性质及政策,将在别处予以讨论(见第五及第十三章)。在本章里,我们关心的角度在于革命过程的本身。本世纪中期发生的革命,往往是长期作战后获得的胜利果实;迥异于老牌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跟俄国十月革命的情节也有差别,甚至与老大政权如中国封建王朝、墨西哥的波菲里奥政权[Porfiriato,编注:系指迪亚斯(Diaz)独裁政权,1876-1880年及1884-19if年]慢动作式的解体(见《帝国的年代》第十二章)都完全不同。其间的差异,可以分为两点。第一,谁发起革命、谁胜谁负、谁取得政权,一目了然,毫不迷离——这一点跟成功的军事政变相同。短促20世纪年代里的革命发动者,都是与苏联胜利部队有联系的政治团体。单靠地下抗敌力量,当然不能打败德日意三国的军队——甚至在中国也不例外。(至于西方各胜利国,自是强烈反共的政权。)革命之后,也没有任何政治中断或权力真空。相反地,轴心势力败亡之后,各地强大的抗敌力量中,唯一未曾立即取得政权的例子,只有两种情况。一是西方盟国维持强大势力的地区(如南朝鲜、越南),一是内部反轴心力量分裂的国家,如中国,1945年大战结束,中国共产党重振声势,与当年共同抗日、如今却日益腐败衰颓的国民党政府对抗。一旁袖手观看的,则是冷眼观变的苏联。
第二,游击夺权之路,无可避免地出城下乡,离开了社会主义劳工运动传统势力所在的都市及工业中心,转入内地农村地区。更精确一点地表示,游击战最理想的地点,就是在树丛中、深山上、森林里,并进占远离人烟、杳无人迹的边远地区。用毛泽东的话来说,攻占城市,必先以乡村包围城市。从欧洲抵抗运动的观点来看,要在都市起事(如1944年夏的巴黎暴动,以及1945年春的米兰暴动),还得等战争结束,至少也得等到自己这一地区的战事停止后才有可能。1944年华沙事件,就是都市起义时机未成熟的写照,起义者的弹夹里,通共只有一发子弹,一时声势虽然浩大,最后仍归徒然。简单地说,对大多数的人口而言,甚至在革命国家里,由游击到革命之路既远又长。这条路往往意味着长时间的等待,什么事也不能做,直到变革由他处而来。抵抗运动里,真正能发挥效果的斗士,以及他们所能动员的一切组织及力量,无疑只是极少数。
即便在他们掌握的地区,游击组织也必须有群众作后盾方可发挥作用。何况在长期冲突对抗当中,游击力量势必非从当地大批地招兵买马添补帮手不可。因此,(比方在中国)原本由工人与知识分子组成的党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