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漫画等艺术作品(说来不怕各位见笑,我也写过与此相关的《浦生邸事件》)。我想各位年轻读者都很熟悉,接下来就不详述了。

    二·二六事件发生于昭和十一年二月的一个下雪天,而清张先生将其写入《昭和史发掘》,是在昭和四十二年至四十六年之间。各位看的时候别忘了,这篇文章并非事件发生时的调查报道。昭和十一年时,这个国家还没有“报道自由”,国民也没有“知悉权”,恕我再唠叨地强调一次,正因如此,这才叫做“发掘”。清张先生就是为了将那个时代的人无从得知的事实公之于世,才写下这篇浩大的现代史报道文学的。

    RedPurge——“清共”,各位听过这个词吗?把赤色分子——也就是信仰共产主义的左派人物——从政府、新闻界、媒体、文坛及艺术机构这类信息和行动可能会对一般民众产生巨大影响的组织中驱逐。这是一个非常忌讳被提及的“运动”,也可说是依附着某种政治方针的字眼。

    一九九一年,好莱坞拍摄了一部电影,名为《嫌疑犯》,由罗伯特·德尼罗[罗伯特·德尼罗(RobertDeNiro,1943-)、美国演员、制片人,代表作有《出租车司机》、《美国往事》等]主演。德尼罗在片中扮演一个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半期饱受好莱坞白色恐怖折磨的剧作家。实际上,不知有多少人沦为那个时代美国电影工业白色恐怖下的牺牲品而被迫失业。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被称为“好莱坞十大名人”的十位电影导演与剧作家,德尼罗饰演的虽是虚构人物,但显然是好莱坞十大名人的翻版。

    要说美国在那个时期为何如此畏惧共产主义思想,毋庸赘言,自然是因为共产主义的扩张就等于苏联势力的扩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总算恢复和平。但这个和平也等于美苏这两大超级强国互相敌视的开始,这就是所谓的“冷战”。如今二〇〇四年,再回头看,觉得美国在那场战争中似乎胜利了,但在当时,这两大超级强国的势力不分伯仲。只要一方抓住机会,就会像玩黑白棋一样,能在一瞬间把世界的势力分布版图由白转黑或从黑翻白。

    正因如此,美国才高度戒备,生怕共产主义在国内生根壮大。那就像狮子身上的跳蚤,当时除了愤怒,想必还有强烈的恐惧吧。

    原本,民主主义思想的根本应该是即使意见不同也要互相尊重、绝不干涉对方的信念,可人们一旦陷入愤怒和恐惧的情境,就很难按照这种原则行动了。更何况政府本来就是一群乌合之众组成的组织,如果在某段特定时间内出现一群人进行有效的煽动,群众自然会像滚雪球一般迅速倒向那一边。

    美国的白色恐惧就是这样发生的。当然,这种事不仅限于好莱坞。

    总之,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日本战败后,在联合国(美国)的统治下推行民主化。这时美国对日本这个占领国就像在本国一样,严密戒备共产主义思想,不敢有一丝大意,以防给苏联可乘之机。“别想踏入我们的地盘一步!”——这样写简直像在抢地盘,不过实际上这么说的确比较浅显易懂。

    美军占领初期,GHQ为了扑灭支配战前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及信奉这种思想的势力,曾经高举双手欢迎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日本生根。然而“冷战”这个无情的现实局势,很快便迫使他们的方针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打个简单的比方,就像一开始为让指针向左而不断消减右边的所有物,之后又怕它太过左倾而往右扳回来。这就是“放逐”与“清共”。

    战前的日本国民没有自由的思想,但是战后不同。军国主义思想已被消减,战犯被处刑问罪,从此全体国民一律平等,可以安心地信奉任何思想。有什么意见,都可以毫不畏惧地公开发言……

    可惜,实际上并非如此。

    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