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前者写的是完全犯罪,后者则以绘画赝品为主题,这两篇都是公认的名作。在这一章,我想换个角度来鉴赏这两篇。

    在这篇作品中,有一个重要的角色。

    那就是歌。

    主角的妹妹光子,喜欢一边做家事一边哼唱的歌。

    还有在故事中扮演关键性角色的酒吧女服务生(这名年轻的女服务生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边端盘子一边哼唱的歌。

    《从上海回来的梨琉》这首流行歌,在昭和二十六年被津村谦这位歌手唱红。在文中也有引用:

    梨琉,梨琉,你在何处啊,梨琉,我的梨琉有谁知。

    这段副歌是全曲的精华,就连我也勉强会唱。由此可见,这段旋律是多么朗朗上口,让人一不小心就想哼上两句。

    阅读这篇既像苦涩的犯罪连续剧,又像复仇剧的作品时,每逢关键时刻,耳边必然会响起这首歌。“我的梨琉——有谁知——”,有时是光子开朗甜美的嗓音,有时是紧追主角不放的法律之神的伶俐声音。

    顺带一提.这首歌的第一段歌词是这样的:

    凝视着船影

    港边的酒吧里

    流传着梨琉的消息

    从上海回来的梨琉,梨琉

    唯有甜蜜又心酸的回忆

    依旧在心头,伴我四处追寻

    梨琉,梨琉,你在何处啊,梨琉

    我的梨琉有谁知

    歌词中男人对梨琉的感情,正如主角对亡妹深厚的手足之情。

    这篇《搜查圈外的条件》于昭和三十二年(一九五七)刊载在《文艺春秋》别册,距离《从上海回来的梨琉》爆红已过了一些年头。清张先生或许是在某个契机下想起了这首流行歌,才起意用在作品中的吧。如此一想,还挺好玩的。

    在小说中使用音乐,而且用得精准有效,让读者如闻其声,这可是相当困难的。因为铅字再怎么样也发不出声音,然而,名家出手便能完成不可能的任务,这篇就是最佳范本。

    作家为了在作品中描写音乐,通常会下些什么工夫?又会吃到什么苦头呢?如果有人还想多了解一点,请参阅斋藤美奈子小姐的《文学商品学》。在《有搞头!乐团文学》这一章分析了著名的畅销作品,保证会让您频频点头拍膝,发出会心的苦笑。

    在小说家中,除了会写文章、绘画也达专业水准的人并不罕见。一般人认为,这两种创作需要迥然不同的天分,但正如“描写”这个词汇所示,小说与绘画的确有相似之处,不过光相似绝不等于相同。也正因如此,才会惹得小说家们纷纷跃跃欲试,对美术世界中“铅字所缺少的部分”产生憧憬,进而一往情深。

    然而,这条情路走来艰难。

    一旦在小说中涉及绘画,就非得解释清楚不可。尤其是推理小说,如果在绘画中暗藏了什么谜题或解谜关键,作者又想公平地向读者提供解谜信息,就必须压抑主观描写,只传达事实,这样一来就更困难了。

    这种困难该如何克服?

    一种办法是进行完全描述。把画中描绘了什么事物、用了什么色彩、如何构图、如何采光,又如何使用远近法,等等,一一详尽写出。当然,对作画者而言这是幅怎样的作品,是在什么状况下画出的,在美术史上占了何等地位,获得了怎样的评价等相关信息,也要彻底涵盖。同时,倘若这幅画和画家都是真有其人其事,还会将画作作为插图或体现在封面上。如果画作是虛构的,有些小说家会索性自己来画。

    另一种方法正相反,那就是不描写具体事项。关于画的主题、色调及印象,这些基本信息均一笔带过,任由读者自己想象。

    运用这种手法最成功的作品,当属阿加莎·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