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又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对外战争接连失败,国人目睹中国社会的腐败和西方的强盛,力图变革图强,主张“救国保种”。其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思潮与主张:洋务派主张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向西方学习船坚炮利,以建立新式工业的方式挽救中国;维新派力主变法革新,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文化上取消八股取士,设学堂,办报纸,发展资本主义文化;在洋务派和维新派的主张都不奏效后,出现了革命派,他们主张推翻清廷,建立民国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伴随着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思潮的迭起,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西书译介、近代报纸的出现、全国教育的发展三个方面。

    的史地、法律、医学图书,其中不乏著名的科学著作。如10卷本的《几何原本》、侯失勒的《谈天》等。

    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由英国长老会传教士韦廉臣(AlexanderWilliamson,公元1829—1890年)在上海成立同文书会,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改名为广学会,为基督教新教在华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主张“以西国之学广中国之学,以西国之新学广中国之旧学”,大量出版基督教和西学读物。

    在翻译西学方面最有名的当属严复。严复先后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斯宾塞的《群学肆言》等书,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较为系统地介绍西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学说。其中《天演论》的主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极大地震动了全国同胞。严复在翻译过程中总结出至今还为翻译界所遵循的信、达、雅原则。

    除此之外,文艺小说的翻译也得风气之先,颇受欢迎,英、法、美、俄等许多国家的名著相继翻译出版。其中1895年译出的小仲马的名著《巴黎茶花女遗事》和1901年由林纾、魏易合译的《黑奴呼天录》(即美国斯陀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中译本的出版,产生极大的社会反响。林纾翻译的小说,依靠他人口述,用文言文写成。语言流畅、生动,颇具影响。仅他署名出版的就有167种,对我国读者全方位地介绍和了解西方是很有益处的。

    有人说我国古代的“邸报”和“辕门抄”之类,就是近代报刊的先声,然而就其内容的深度、广度,就其版面形式、刊载方式和出版周期等方面来说,二者还有相当差异。

    近代中国的报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国人在华办的中外文报刊;另一类则是国人自己办的中文报刊。

    外国在华最早出版的外文报纸是道光二年—四年(公元1822—1824年)葡萄牙人在中国澳门出版的《蜜蜂华报》(A.Abelhadae)。在华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是1827年发行的《广东记录》(tister)。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的英文报纸是《字林西报》(NorthaDailyNews),它创刊于1850年,原名为《北华捷报周刊》(NorthaHeraldWeekly),1863年改名并变成日报的,直到1951年才停刊。至于德、法、俄、日各国在华都有外文报刊出版。

    外国人在华出版的中文报刊为数不少,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英人韦烈亚力(Alexan-derWylie)最早在上海采用汉字铅印的中文杂志是《六合丛谈》(ShanghaiSerial)月刊。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英文《字林西报》出版了中文副刊《上海新报》。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中文周刊《中国教会新报》(即《万国公报》)创刊。最著名的外国人创办的中文报纸当属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英人美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