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终于藏书10万余卷,并在故乡绍兴梅里建了旷园,在园中建了“澹生堂”作为藏书楼。他在丰富藏书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最早的比较系统的藏书建设理论,写出了《澹生堂藏书约》。分为《聚书训》、《藏书训略》和《读书训》三篇,分别对图书采访、编目、典藏和阅读进行了论述。《聚书训》、《读书训》主要是记述古人聚书读书的事迹;《藏书训略》分“购书”与“鉴书”两节,提出“眼界欲宽、精神欲注、心思欲巧”的购书三术和“审轻重、辨真伪、核名实、权缓急和别品类”的鉴书五法。以及“因、益、通、互”①四个分类要点,为我国古代图书建设作出了贡献。
毛晋与汲古阁:毛晋(公元1599—1659年)原名凤苞,字子九。晚年改名毛晋,改字子晋。江苏常熟人。他“通明好古,强记博览”(《毛子晋墓志铭》),从小喜欢读书,抄书,编书。二十四五岁以后,他开始收藏与刻印图书。他收集图书是采取高价购买的办法,据说他家门口贴一告示,申明本户主人购书计页付钱:宋刻本每页200;旧抄本每页40;时下善本,别家出1000,主人出1200。因此远近书商纷纷上门,他家居的常熟迎春门外的七星桥一带湖州书舶云集。因而使毛晋收藏了许多宋元时期的善本。杭嘉湖一带是藏书丰富的地区,有许多藏书家。凡买不到的善本,毛晋就寻访借抄。他发明了“影抄”的办法,所谓“影抄”,就是用纸蒙在底本上摹写原书,照原书点画行款,所抄之本与原书无异,保留了原书的面貌。毛晋雇用了很多人为他抄书,清人吴伟业在《汲古阁歌》中写道:
比闻充栋虞山翁,里中又得小毛公。
搜求遗佚悬金购,缮写精能镂版工。
毛晋藏有大量的影抄本,提高了毛氏藏书的价值。经过近30年的收集,毛晋藏书多达84000余册,分别收藏于他的藏书楼——汲古阁与目耕楼中。毛晋一遇善本便开坊刻印,以广流传。所以《汲古阁歌》说他“君获奇书好示人,鸡林巨贾争摹印。”汲古阁不但是藏书楼名,也是他刻书的书坊名称。为了刻印《十三经》、《十七史》,在崇祯十四五年(公元1641—1642年),他就卖掉了良田300亩。毛晋刻印的经、史,多为宋元善本,书版几次校正。没有确凿证据者,从不轻易改动。加之所用纸墨精良,装潢考究,故当时有“天下之购善本者,必望走隐湖毛氏”之说。汲古阁藏书后来散失,刻坊10万多块书版后来也损失殆尽,这是非常可惜的。
钱谦益与绛云楼:钱谦益(公元1582—1664年),字受之,号牧斋,又号蒙叟、东涧遗老等。江苏常熟人。明代进士,官居礼部侍郎,降清后不久便隐居乡间。
钱谦益的诗词、文章“声华炟赫,莫与为比”。他最初求书是为了读书,所以爱书如命,他的藏书一般不轻易借人。钱氏购得刘子威等四个藏书家的遗书,又重金收买了赵琦美的脉望馆的全部藏书。到了晚年,他在家乡红豆山庄建造了绛云楼,把平生收藏的书籍,重新整理、编目,装满了73个大书柜,藏于楼中。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绛云楼不慎起火,焚毁了钱氏全部藏书,钱谦益痛不欲生,说道:“甲申之乱,古今书史图籍一大劫也。吾家庚寅之火,江左书史图籍一小劫也”(《宋本汉书跋》)。后来钱谦益将余书赠给族孙钱曾,钱曾在此基础上设立了述古堂藏书室,并出版了《述古堂藏书目》。
明末的许多藏书楼,清朝仍然保留了下来,如常熟的绛云楼、汲古阁,宁波的天一阁,南京的千顷斋,在清初仍负盛名。后来除了天一阁,其他藏书楼或因失火,或因经管不善,藏书逐渐散失。清代中期建的藏书楼还有江苏吴县黄丕烈的“士礼居”和“百宋一廛〔禅〕”,浙江海昌吴骞的“拜经楼”,江苏苏州孙星衍的“平津馆”,浙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