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迁,随之将图书南移;另一方面,南朝统治者也注意收集图书,使图籍增加较快。
宋武帝刘裕在任东晋大将军时就注意收集图书。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刘裕称帝,接管了东晋全部藏书。据王俭编制的目录,宋的藏书在元徽元年(公元473年)为15704卷。南齐时,在齐武帝萧赜〔ze责〕永明年间(公元483—493年),图书增加到了18010卷。梁武帝萧衍即位不久,下诏向民间收书,使国家藏书迅速增加,仅宫内文德殿就藏图书23106卷之多。梁武帝之子元帝萧绎〔yi义〕酷爱书籍,多次收、抄、买书,遂使秘府藏书达10万多卷,为梁朝藏书之冠。
梁朝图书曾遭两次焚毁。中大同二年(公元547年),梁武帝慰问东魏降将侯景部队时失火,使建康城内“东宫图籍数百橱,焚之皆尽”。在此之后的第二年,侯景举兵攻占建康,逼死梁武帝。梁武帝的儿子湘东王梁绎平定了侯景之乱,在江陵(今湖北江陵)称帝,为梁元帝。元帝收罗文德殿及建康各处藏书,共有七万多卷,移至江陵。又从私人藏书者征购与缮抄所缺图书,使梁朝图籍得以恢复。承圣三年十一月末(公元555年1月),北朝西魏军攻占江陵。梁元帝投降被杀。在投降前,他感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在悲郁中下令侍从高善宝把梁朝所聚古今图书14万卷付之一炬。这是中国藏书史上的又一次巨大损失!
南朝宋、齐、梁、陈四朝都设有秘阁典藏图书。梁朝由于图书较多,便采取分类收藏,佛教经籍收藏在华林园;经、史杂书放在秘阁;其他则藏在文德殿中。梁朝已注意到复本书的问题,他们将复本书藏在其他地方。
南朝图书管理机构基本上由秘书省主持管理,设秘书监,下设秘书丞、秘书郎、著作郎等官职。这个时期门阀制度极为盛行,士族子弟多慕高官清职,所以秘书省的这些官职多为他们所担任。如谢灵运(公元385—433年)、王俭(公元452—489年)、任昉(公元460—508年)曾经分别任宋、齐、梁各朝主管图书的官员。
在北方,至北魏统一之前,为十六国割据时期。由于连年战争,藏书事业根本提不到日程上。个别统治者虽想收集图书,但因时局混乱,收效甚微。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在北魏之后,北方相继出现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连同北魏,共为五个朝代,是谓北朝。由于北魏注意吸收汉文化,道武帝、献文帝和孝文帝相继三次发起访书、征书活动。特别是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改革,推行汉化。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下令“求天下遗书,秘书所无,有裨益时用者,加以优偿”(《魏书·孝文帝纪》)。为了准确地搞清北魏缺书情况,他派人编制了一部《魏阙书目录》,按籍索书,并到南朝的齐朝借书令人缮抄,使秘府图书逐渐充实。北魏末年,尔朱荣叛乱,国家藏书又大批散失。之后国家分裂为东魏与西魏,接着东、西两魏为北齐和北周所取代,北齐国家藏书不过万卷,北周仅有5000卷而已。
在魏晋南北朝的300多年里,国家分裂动荡,战乱不已,王朝更迭频繁。政局稍一稳定,国家便征集图书;一有战乱,图书就遭受损失。因此,这一时期国家藏书形成旋聚旋失的局面。
由于纸张的出现,书籍便于缮写与保存,所以私家藏书见于记载的比两汉为多。三国时期曹魏时哲学家王弼(公元226—249年)藏书多达万卷,并著有《老子注》、《周易注》等书,为魏晋玄学的开创人物。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公元177—217年)是一位著名藏书家,曾经得到蔡邕数千卷的赠书。蜀国最著名的藏书家是向朗,他“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年逾八十,犹手自校书,刊定谬误,积聚篇卷,于时最多。开门接宾,诱纳后进”《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