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年(公元48年),湖南武陵五溪蛮夷叛变。这是现在的桃源县,据传该处有名叫武陵桃源乡的世外仙境。依据考证,当地好像住有被称为溪族的少数民族。
马援又志愿从军。
“你已年逾六十,不必如此辛劳了。”
光武帝以此为由不允。
“虽然臣已六十二岁,却老当益壮,还能穿着盔甲策马奔驰哩!皇上请看吧!”
结果,马援穿着盔甲策马奔驰,让皇帝看他的英姿。
“矍铄哉,此翁!”
今日人人都知道的“矍铄”一词,即源于此。
马援终于被准许出阵,实际上,此时的他已有重病在身。他于这次作战期间阵亡。
北方匈奴此时正发生内讧,分为南北二派。对汉而言,匈奴是令历代当政者最为头痛的部落。汉因匈奴分裂而得以安泰。何况这一次的情形是:分裂了的南匈奴日逐王于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归顺于汉。光武帝的得意程度不言可知。
北匈奴依旧令汉生惧,南匈奴则被准许居住黄河北岸之地,后来长久与汉保持友好关系。
新生的后汉,因北方南匈奴的归顺及南方交州征讨征氏姐妹之举成功,边境问题得以稳定。此时北匈奴开始觊觎丰裕之西域各国,后汉西疆之防守,留待光武帝的后代去处理。
然而,东方的情形又如何呢?
一个名叫蔡肜的人在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起的约三十年间,以辽东太守身份,防守着后汉的东方边防。
后汉边境包括北、南、西在内,都较前汉全盛期——武帝时代——式微,唯有东边,保持着犹较武帝时代良好的安定状态。
辽东太守除了辽东以外,更是朝鲜半岛乐浪郡的实际支配者。
蔡肜于幼小时丧失双亲。虽然他的亲戚中不乏有力人士,但由于环境使然,他得到了“自己之事非自己做不可”的教训。
他的堂兄弟中,有征虏将军蔡遵以及酒泉太守蔡午等人。战殁的蔡遵无嗣子,光武帝乃起用其堂弟蔡肜为秘书——黄门侍郎,以示体恤之意。结果发现蔡肜是很有才干的人。
孤儿蔡肜当然紧紧抓住这绝佳机会,尽心尽力去担任这个职务。尝过人间辛酸的他,知道必须苦干才能出人头地,加上确实有才干,所以工作态度非常认真。
成为辽东太守的蔡肜,成功地平定鲜卑族。他当然使用武力,然而其中也有不少靠外交手段使之归顺的情形。他的手法是软硬兼施。
我想做连武帝都没有做到的事情,这样才是男儿本色。
他常对近侍说这句话。
“武帝都没有做到的事情,指的是什么呢?”
近侍如此反问时,辽东太守笑着说:“据说,乐浪的那边还有国家……”
“是的,乐浪的那边还有马韩、弁韩、辰韩三国。”
朝鲜半岛确实有这三小国存在。
“不,我说的是更远的地方。那边还有国家……”
“真有此事吗?”
“是海的那边,有一个叫倭的国家。”
“我曾经从乐浪来的人口中听说过这个名称……”
这位近侍依稀记得曾经听过“倭”这个国名。
“太守的意思是不是要攻打过去?”近侍问道。
“我还不知道那个国家有没有攻打的价值……总之,我的目的在于让他们归顺。他们是尚未开化的蕞尔小国,知道大汉威势不可轻视时,一定会诚惶诚恐地前来进贡吧?”
“那将是一大快事了。”
王莽时代,高句丽王受命出兵讨伐匈奴而未从,因此被降为“下句丽侯”。高句丽与中国本土的关系从那个时候起就断绝,直到王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