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军营。护驾四重臣樊哙、夏侯婴、靳强及纪信则徒步随行。他们经由间道赶回在霸上的总部。
张良计算刘邦该已回到霸上,这才起身来到项羽面前,说:“沛公由于高兴多喝了几杯,结果醉得不省人事未能向大王告辞。他要臣代向大王和大将军献上这些礼物。”
大王指的当然是项羽,而大将军则指范增而言。这一天带来的礼物,要送给项羽的是一对白璧,要送给范增的则是一对玉斗。
白璧是用白玉做成的平圆而中间有孔的玉,直径刚好一尺。依据《周礼》记载,这个东西应归天子持有,作为尺度之基准,一方面也以此象征主权。
玉斗是玉制勺子,于贵人酒宴时用以斟酒。
“什么?沛公醉了?”项羽道,“那他现在在哪里呢?”
“他生怕失态会被大王申斥,由于惶恐,所以一个人骑马走了。此刻大概已回到霸上了吧?”
“呃……大丈夫如沛公者,怎么怕我怕到这个程度呢?”
“实际上他是个胆子很小的人哩!”
“哈!我真没想到他有这样的一面。”
项羽一边得意地大笑,一边接受了张良献上的白璧。
十万军队将帅对自己如此慑服,证明了自己何等威严。有此想法的项羽,正以刘邦悄悄逃回一事而自鸣得意。
“太不像话了!”范增勃然大怒。刘邦是可怕的敌手,这样的敌手不利用这个机会杀掉,更待何时!错失如此绝好机会却还嬉笑不已——范增看见这样的项羽,不仅着急,更是怒不可遏。
依据《史记》记载,范增把拿到的玉斗放置地上,拔剑将之击碎,并且大叫道:
“真是孺子不可教,难与共谋大事!他日倘若有人夺取项羽之天下,那人一定是沛公!与项王在一起的人,总有一天会成为沛公的阶下囚!”
虽然被项羽尊称为亚父,但范增总不会当着主君的面称他为“孺子”才对。这句话应该是他自项羽面前退下后悻悻然说的吧。
项羽确实有其软弱的一面,然而,一旦怒不可遏,却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在新安坑杀二十万秦兵,就是一个事例。总之,他是个充满自信的人,若有人胆敢冒犯,他会让这个人不留全尸!
张良率领百骑汉兵离开鸿门回去后,项羽打着呵欠自语道:“刘邦毕竟出身卑贱,一点礼貌都不懂。这种人怎么可能会有大作为呢?”
刘邦这时已赶回霸上的大本营。
“把曹无伤拖出来斩首!”这是刘邦回来后说的第一句话。
鸿门宴是公元前206年十二月间的事情。
数日后,项羽率领四十万大军猛袭咸阳。
咸阳居民原本以为在刘邦不流血入城后就可平安无事。而项羽却决心非攻打咸阳不可。
项羽认为自己才是伐秦的总司令,刘邦率领的军队不过是自己麾下的支队。总司令官可以不管支队长擅自采取的行动,也就是说,项羽是以“咸阳尚未攻陷”为由而采取行动的。这对咸阳居民来说是一大灾难。项羽当然不承认刘邦所公布而且博得人们好评的“约法三章”。
“屠咸阳城!”项羽发布这个命令。
业已投降的秦,再也没有抵抗能力,只有任由项羽大军肆虐。
“彻底粉碎秦——”
说“秦”这个字时,项羽特别用力。想到即将彻底推翻曾经灭了故国楚的秦,他怎能不兴奋呢?
刘邦和项羽因出身不同而产生的个性差异,由这一点可以清楚看出。
出身楚国名门的项羽,过分执著于自己的贵族身份。庶民出身的刘邦,则以现实生活上的痛苦作为判断之基准,繁琐复杂的法律,使庶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法律应该越单纯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