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事不就不会发生了吗!”二世皇帝厉声叱责这名宦官。
这名宦官诚惶诚恐地回禀:“是的,奴才没有向陛下报告。正因为如此,奴才才能苟活到今天。要是报告事实,陛下岂不是会在盛怒之下,当场把奴才杀掉吗!”
这真是一针见血的回答。
看到阎乐持剑进来时,二世皇帝才知道叛徒是什么人。
“朕要找丞相谈话。”二世说。
阎乐摇头说:“足下……”
他没有使用“陛下”称呼。陛下一下子变成“足下”了。
“足下骄慢恣意,残虐杀人无数,因此,天下人民都起而背叛。足下现在就自尽吧!”
“我不想死。我可以不要帝位,把我降为一郡之王吧!”
“不行!”
“那把我降为万户之侯也可以。”
阎乐依然摇头,不吭一声。
“只要能和妻儿一起生活,我愿意成为平民……”祈求幸免于死的二世拼命向阎乐恳求。
阎乐厉声说:“我是奉丞相之命,前来诛杀足下的。足下再怎么哀求,我还是非执行任务不可。”
阎乐的部下走上前来。
“你的意思是,我已难逃劫数?”
二世皇帝终于认命,拔出短剑自刎而死。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一段似乎可以解释为攻陷武关的刘邦为了缔结密约而派人找赵高之记述。但依据《史记·高祖本纪》,提议彼此瓜分关中的人是赵高。
这样的事情应该是在秘密中进行,就当时状况而言,这类提案由形势不利的一方提出的可能性较大,也就是说,提出建议的应该是赵高。
但为了使发生动摇的对方更加动摇,诱以“有意内应与否”之提议,这样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事实上,刘邦就是以这个方法诱惑驻守武关的秦将,得以不经流血而入城。
由哪一方提议之事无从查证,总之,这时候的赵高已认定刘邦对自己有所承诺。
认为刘邦军队进入咸阳后,应该会立即和自己谈判瓜分关中事宜的赵高,当务之急是以时间换取空间。因为过去确实太过横行,树立的敌人委实不少,搞不好自己会被群臣杀害。宫廷内,风评最坏的是他,其次,才是二世皇帝。满朝文武的憎恶都集中在此二人头上。
赵高企图杀害二世皇帝获取群臣的喝彩。但杀死其次被憎恨的人的是最被憎恨的人——在这个情形下,可能达到目的吗?他于是想到要抬出当时最受人们拥戴的一号人物。这个人就是在赵高阴谋下被迫自杀的太子扶苏之长子子婴。
太子扶苏的悲剧十分让人们同情。其子子婴比起二世皇帝胡亥不知要贤明多少倍,因此,人们对他的风评非常好。
赵高遂召集皇族和大臣,和他们商量道:“我们必须面对现实。过去被秦灭亡的六国,在东方纷纷自立。遗憾的是,秦已不是天下之主了。因此,秦王再也不能以帝自称,而应恢复王之称号为宜。公子子婴颇有贤明之誉,我们奉他为秦王如何?”
有国君才有皇族、大臣。他们最关心的事在于拥立国君。赵高若于此际自立为王,将遭受激烈反对自不待言。在刘邦攻入咸阳之前,他绝不能冒这么大的险。
让子婴即位只是缓兵之计。这样的决定一定能被群臣接纳,并且可避免自己成为众矢之的——这是赵高的判断。
斋戒沐浴后,在宗庙列祖灵位之前接受玉玺——这是继承王位的正常程序。
子婴斋戒达五日之久。这当中,他的家臣为了搜集情报而四处奔波。赵高的意图何在?子婴弄不清楚这一点,而这正是自己的命运所系。因此,子婴当然需要有所调查。
子婴的家臣和当年直属始皇帝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