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遗骸,因此,有一项传闻:他于逃离战场后,正暗中准备东山再起。
项燕战败后已过了十五年,人们却认为他还活着。
陈胜叫来僚友吴广,对他提议说:“我们使用公子扶苏和项燕之名,如何?”
“好,我赞成。”干脆利落的吴广当场表示同意。
实际上,将秦之公子和楚之英雄组合在一起是非常矛盾的一件事情。
扶苏和项燕的关系是世仇。
从民之欲也。
《史记》就陈胜使用两人之名之事记载道。
陈胜和吴广将两名将尉杀害后,设坛祭拜其首级。
血祭——看到鲜血时,人都会激动起来。这批贫民军队在情绪激昂的状态下,一鼓作气攻打了大泽乡官军阵营。由于收编降服之兵卒,起义军队人数日益膨胀。
陈胜自封为“将军”,吴广则以“都尉”自称。
他们以破竹之势攻打邻近各县。虽然政府军首脑皆为中央派遣或任命者,而兵卒却全是贫民出身的人。当时的兵役极为马虎,有财力的人可以花钱免去兵役。
陈胜和吴广率领的大批贫民起义军,次第吸收官军之贫民兵卒,可说是所向无敌。
第一次稍微遭到抵抗的是在陈地。陈在现今河南省淮阳县。他们举兵的大泽乡在现今徐州的偏南方,因此,起义军是一路向西方秦都攻进的。这种直捣黄龙的态势,绝非一时的盲动。
一路上收编兵卒,接近敌地时,部队已膨胀为战车队六七百乘,骑兵千余骑,兵卒多达数万。
看到大军来袭,通常是郡长官未战即逃,副官则于城门奋勇迎战,壮烈阵亡。
陈胜召集了地方上的有力人士。
承袭周之制度的秦,各地均置有以教化当地住民为任务的“三老”。关于“三老”制度,有三人之说及一人之说。实际上的情形似乎是:一名长老和两名副手共同组成,较为正确。三老是台面上的人物,背后更有各地具势力的人物,发挥相当大的影响力。这类人一般被称为“豪杰”。
陈胜召集的是陈地三老和豪杰们。
“我已赶走这个地方的郡守,并且攻陷城池。至于今后应该如何,愿闻各位意见。”陈胜用商量的口气说。
这是以数万大军为后盾的商量,三老和豪杰面面相觑后,用诚惶诚恐的语气说:“将军披甲戴盔,亲执武器,攻破暴虐之徒,以兴楚国。这是千秋大业,因此,尚请将军以‘王’自立。”
“这是你们的意见吗?好,这一点我可以考虑。”陈胜意气昂然地说。
在人民的拥戴之下成为“王”,大义名分终于有了着落。
这当然是陈胜经过设计,让部属迫使三老和豪杰们如此说的。推翻秦,并且复兴过去被秦灭亡之楚——这是起义军的口号。
陈胜表面上的态度是:为复兴楚而尽一切努力。
由于始皇帝创造“皇帝”这个称号,因此,“王”遂成为“帝”之下的称谓。在周朝鼎盛时,周王就是天子。眼看战国时代的诸侯纷纷以王自称,不屑称“王”的始皇帝,于统一天下后,创造了新称号。
依据起义军的宗旨,楚国之王才是天子,其下的王族、功臣则为王。
陈胜于焉以“陈王”自称。
陈是他的姓,同时也是他据地的地名。称王的同时,他开始使用“张楚”这个别名。
这个别名的意思在于“铺张楚之势力”,借以显示自己为楚国最高元勋。
陈胜的搭档吴广则以“假王”自称。这个“假”不是真假之假,而是寓意“副”,也就是“副王”。
从被征召的兵卒跃身为王,两人得意的心情可以想见。
“陈胜吴广”——将在大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