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进攻宛城,让郡守的使者前来谈判。
陈恢来到以后,拜见沛公后进言道:“我听说楚王曾经和众位将领有约,先入关中者便可以为秦王。如今足下围攻宛城,而与宛城相连的县一共有好几十座,拥有很多官吏和百姓。如果他们知道投降后有命难保,就必然拼命死守。即使沛公有精兵猛将,未必就能一鼓而下。强攻硬打,损兵折将,旷日持久,徒费时日。如果舍下宛城西去,那么宛城必定发兵追击,这样足下前有秦兵,后有宛卒,腹背受敌,胜负难以预料,又如何能顺利入关?岂不妨碍了沛公的大计!我以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劝降郡守,封之以爵,命他仍守宛城,足下率宛城士卒一同西行,沿途县城就会效法宛城,开门迎降。足下就可以长驱直入,顺利入关了。”
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刘邦兴奋地和一旁的张良交换了一个赞同的眼色,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欣然答道:“我和子房早有这种见解,只是时机尚未成熟。既然郡守愿开城迎降,一定晋爵留守,请先生立刻回去报告郡守。”
宛城一下,震动极大。
沛公招集宛城人马与自己并为一处,立即浩浩荡挥师西进。沿途严格约束自己的队伍,不骚扰百姓,使秦地的百姓得以安宁,非常欢迎沛公的队伍。于是,冒着盛夏酷暑,刘邦经丹水,高武侯鳃、襄候王陵投降。紧接着攻下胡阳,然后番阳令吴芮的别将梅鋗又与他一道攻打析县和郦县,都很快的开城迎降,一路望风而下,南阳郡便很快落入刘邦手中。
眼看武关就在前面,武关一破,入秦的大门就洞开了。这时候从北边传来一个令刘邦震惊的消息,秦大将军章邯带领着他的全部军队向项羽投降了。当初,楚王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后来项羽杀掉宋义取代为上将军,破了秦将王离,如今又收降了章邯,使得各路诸侯都依附于他。这样,项羽既战胜了强大对手——秦军主力,又壮大了自己的力量,结束了在北方的纠缠,使自己升格为压倒一切的唯一最强大的力量。刘邦一下子意识到,他与项羽终将化友为敌,一场争夺关中即争夺最高权力的决战,迟早必然到来。
他突然感到了局势的严峻。
刘邦一面下令做好加紧进攻武关的准备,同时请张良前来密商有关入关的事宜。张良向沛公提出应先派遣一人,潜入关中,为沛公入关进行策反游说,以为内应。刘邦十分赞赏这一举措。
张良向刘邦推荐了一位魏国人名叫宁昌,此人胆大机敏、善于应变。
一天深夜里,沛公和张良秘密召宁昌入见,向宁昌面授机宜,并为他准备了黄金珍宝、车辆马匹,以及过关的印符,让他冒充进京的信使连夜出发。
临行张良告诫他说:“咸阳非久留之地,完成使命之后,速速返回复命。”
宁昌的车马趁夜色掩盖,沿着驰道匆匆向西驰去。
天明,刘邦的大军就向武关进发。这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八十五里,是秦关中的重要门户,也是东西交通的枢纽。但这位武关守将,西望咸阳,赵高专权,滥杀王公大臣;二世昏庸,耽于声色狗马;东望中原,王离败、章邯降,大势已去。眼看刘邦大军骤至,守关的残兵败将根本难以抵御。再加上风闻沛公一路上仁厚信义,不杀降官,便干脆打开关门迎入了沛公。
刘邦万万没有想到,一座雄关就这么兵不血刃地攻了下来,眼看前面就是峣关,便下令督促大军直通峣关。
张良忙对沛公说:“沛公切勿急躁,武关虽然得手容易,若不加强防卫,项羽大军随后就到,你能抵挡得住吗?”
刘邦恍然大悟:“子房以为应该如何防守?”
张良说:“现在就是要关门谢客。立即加固关防,使它固若金汤,并派重兵良将镇守,以拒各路诸侯于关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