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正月,魏明帝召司马仲达至洛阳,这是五丈原之役后第四年的事情。仲达这时在长安附近,之所以如此,表面上的理由是为了防备蜀之北伐,但朝廷真正的用意是,不希望这个拥有极大实力的人待在中央——即洛阳。“讨伐辽东公孙渊,还是要靠仲达。毋丘俭不是表现不佳,而是这个任务对他来说太过重了。”明帝道。
司马仲达遂被任命为辽东讨伐军总司令官。仲达两年前由大将军转任太尉(国防部长),太尉乃三公之一,是准同三公的特别职。仲达就任太尉后,大将军之位悬缺,这个人事命令实在分不清楚是晋升,或者是左迁。朝廷如此安排,目的在于避免以特别身份对待司马仲达,于是借三公一职,将他拴牢。
“又是外征……算了,这样也好。”
仲达被命远征辽东,并未露出不满之色。远离洛阳,就明哲保身而言,反而有利于自己。忠贞不二的自己若反被认为存有异心,这才是划不来的事情。
“朕给你四万官兵。”明帝道。
“多谢皇上。”
“你看大概需要多少时日呢?”
“去程百日,交战百日,回程百日,中间休息六十日——大约一年时间吧!”仲达回答。
“对吴,准备如何戒备呢?”
“吴对公孙渊怀恨在心,即使要为公孙渊派援兵,也只有利用海路一途。臣会多留意海面上的情形。”
“说不定公孙渊会利用带方军队,此外,听说东南倭地甚多战士,孙权前年曾为了拉丁,派军队去过。”
“臣会派人去倭地洽谈不可派兵至带方或辽东,以及今后不得与吴携手之事。”仲达道。
“原来你连这一点都已想到……有你在,朕可以放心了。”
明帝甚为满意,频频点头。
“蜀由于四面为山所包围,故无法绕到后面,但对辽东,却可将之包围。”
“说得也是。”
“不过,臣只是有此构想,能否做到,则没有把握。”
仲达改以没有把握的口气说。明帝刚才露出甚为佩服的神色,然而臣属被皇帝佩服是千万要不得的,因为这意味着皇帝从此将会对此人特别警戒。
司马仲达于六月抵达辽东。自称燕王的公孙渊派遣卑衍、杨祚两将,于一个叫辽隧的地方防守。辽东军则到处挖掘战壕,配置了数万兵士。
“我们攻过去吧!”魏军幕僚向仲达进言。
“敌方的计略是要使我军陷于疲惫状态,我才不会上这个当。而由动员如此大军这一点来推测,他们的据地襄平此刻应该呈现空城状态才对。我们攻打襄平吧!”
仲达对前方敌军不屑一顾,沿着辽河往北进军,笔直攻向襄平。
卑衍和杨祚一时大为慌张,他们丢弃费了好大工夫才挖妥的战壕,为了保卫襄平,立刻折返。计划落空的军队,士气不扬是一定的事。他们移到襄平西南首山,企图对魏军展开防御作战,然而,由于前次计划落空,士气甚为低落,最后在无法支撑魏军猛攻的情况下大败。仲达转而进军包围襄平城。
这一年七月,又是连绵阴雨,辽河再度涨水到只差几尺就要泛滥的程度。而仲达却不准备退兵。
“挨过冬天,春天就会来。雨绝不可能一直下不停。”
仲达如此说。连续下了一个多月的雨水停住后,魏军将土堆成山丘,从这上面将箭和石头如雨水般地射向城内。
城内粮食已尽,死者无数,出现了“人皆互食”的地狱惨状。
公孙渊要求送人质和议以结束战事,仲达却断然拒绝:
“投降或者选择死,你们只有两条路可走,我不要人质。”
八月壬午日,襄平终于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