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能地学习先帝的风范。

    此外,刘禅大概常与进谏家臣抬杠。以家臣进言“此事必须速办,不可拖泥带水”为例,刘禅的回答大概都是“话说欲速不达,何必急于一时,慢慢说吧”之类的话。结果,家臣逐渐变成懒得向天子进言或献策。——“引喻失义”的意思是,以狗屁不通的理论或抬杠方式岔开论点。孔明谏言,绝不可以让有意进谏之士因而不欲开口。

    宫中(朝廷之臣)和府中(政府官员)都一样是臣属,因此,陟罚(晋升和处罚)和臧否(善恶)必须一律平等。实际上,刘禅非常偏袒身边人员——即宫中近臣,时常有升迁机会,对政府官员则相当冷漠,绝少主动予以晋升,在这种情形之下,很难期望蜀之家臣团结一致,这也是孔明力说的一点。

    这样不好,那样不行——孔明在《出师表》中说的尽是这类话。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德,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以上列文字为结尾。

    孔明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呈上《出师表》后进军汉中,踏上北伐的第一步。

    蜀国勇将魏延是一击论者。他主张先给魏军一次痛击,然后乘势长驱直入长安。

    然而,诸葛孔明却驳退这个建议。以蛮干作风直攻长安,并将之占领,或许做得到。问题在于如何维持占领后的长安。由蜀到长安,路途何其遥远。在这个情形下,兵源问题如何解决呢?倘若以强硬手段在当地征调,很有可能因此丧失民心,使得蜀军在长安陷入孤立,最后遭到击灭。

    “应该采用分区进击的方法较为妥当。”孔明道。

    对占领地施以善政,然后以此作为前进基地,以分段方式,逐次向东进击,也就是说,以由A到B,再由B到C的方式前进。采用这个方法时,倘若在C遇到挫折,还能就近撤退至B,以图再起。而魏延的主张是,是A直接跳到Z。采取这个方法时,万一在Z失败,将会陷于无处可退的绝境。

    孔明毕竟是政治家,在一切措置上都考虑周详,面面俱到。再度拉拢过去臣属于蜀,目前是魏的上庸(湖北省房县)守将孟达,就是一个事例。孟达于关羽败战之际,因未派出援军,怕受到刘备谴责而倒戈。

    孟达向魏倒戈后,曾经非常受宠于文帝。他受到的优渥待遇,到了令魏国历代家臣眼红的程度。现在文帝已死,他当然成为众矢之的,颇受排斥,他也感觉到魏不是他的久居之地。

    他过去所属的蜀,有他许多同僚旧友。对他甚为气愤的刘备,现已不在人间。此刻已无任何人会阻碍他回归蜀国。

    ——希望你能倦鸟知还。过去的同僚都会竭诚欢迎你。

    孔明寄了如此内容的密函给孟达。孟达有感于孔明的热诚,遂决定再度回归于蜀。

    这时,却有一个人对上庸孟达的举动产生怀疑。——这个人是当时在宛的司马仲达。

    “孟达有倒戈之意,非立即讨灭不可!”

    依照程序,这时必须先到洛阳,得到勅令才可讨伐孟达,但司马仲达为了掌握时间,因而从宛直接赶赴上庸。

    “对付企图造反的人,一刻也不可拖延!”

    仲达快马加鞭,率领部队一路进击。

    决定倒戈的孟达,当然需要在上庸有所准备,而他也知道,此一动向总会被对自己负有监视任务的司马仲达探查出来。不过,依据孟达的估算,仲达知道这件事情后,一定会先向洛阳报告,得到勅令后才集编军队,攻向上庸。这些事情处理起来,应该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内,他将能够完成战斗准备。

    不幸,这个预测却落了空。

    从宛直接赶来的司马仲达,八天后就包围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