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戎冠秀又名戎肉妮,1896年出生在河北省平山县西北大山区的杨树壕小山庄里。父亲戎怀玉是一个雇农,因为家境极贫困,九吊铜钱就把九岁的戎冠秀卖到沙坪村李有家做童养媳,15岁就结了婚。在婆家她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

    “七·七”事变不久,八路军到了平山县。中共平山县委地下党迅速发动群众,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平山县成了抗日革命根据地,下盘村的人民民主政权,工、青、农、妇等抗日人民团体很快地成立起来。戎冠秀在党的教育和丈夫李有的影响下(李有在八路军进村后入了党,担任支部宣传委员),立即投入抗战的宣传工作,走家串户,宣讲共产党、八路军领导穷人抗日救国、翻身求解放的道理。动员妇女做军鞋、军衣,支援抗日的八路军。在1938年2月,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当选为村妇救会主任。当时她已42岁,人们亲切地称她为“老会长”。

    在八年全国抗战中,戎冠秀从不顾个人安危得失,为革命做了大量工作。当时妇救会的任务十分繁重,她认真做好发动妇女的工作,使之成为一支巨大的抗日力量和劳动大军。在动员青壮年参军入伍时,她挨家挨户动员妇女不拖后腿,带头为她两个儿子报了名,带动全村青壮年纷纷报名入伍。男子上了前线,妇女就挑起后方的一切重担。她们村每年要交一百多双军鞋,双双都够一斤二两(说明底厚帮实)。她动员妇女们说:“高街鞋,不平常,双双缉鞋口,对对斤二两,前五趟,后四趟,腰里密密纳三趟。底大帮子小,穿上可脚打胜仗。”她们交的军鞋,在区上质量数第一。做棉军衣时,她要求严格,首先自己做出了一套样子,每套军衣她都要过秤,还要对着太阳照,看有无用旧棉换新棉,并且总是和颜悦色地开导那些不注意质量的妇女。

    下盘松是一个兵站,运输通讯转运站,戎冠秀担任站长。凡经过兵站的伤病员,她都亲自热情地护理,喂水、喂饭,接屎接尿,她把自己家做为兵站,接待伤病员。只要伤病员有所求,她都尽量地满足。有两个伤员到兵站后,想吃萝卜,她赶紧从家里拿了八个大梨塞在担架上伤病员的胳膊下。百团大战时,战斗紧张,村里男人都去前线支前了,来了伤病员无人抬,她动员妇女抬担架。青年妇女六人一抬,她因为是中年又缠过足,与同年龄妇女八人一抬。山路崎岖,爬山越岭,艰难地把伤病员抬到安全的后方医院。

    1943年秋季,日军集中了日伪军7万兵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了3个月的大“扫荡”,用所谓“梳篦战术”、“三光”政策,企图置我根据地人民于死地。柏叶沟离下盘松只有十里,这一带为我后方供给部和医院所在地,敌人曾四次包围、偷袭,企图摧毁我后方供给机关。八路军一个团在此阻击敌人,激战了六天六夜,敌人伤亡惨重,我方伤亡也不小。乡亲们好几天在山沟中露宿,不能回村,戎冠秀为了乡亲们的安全,引导群众躲在大坟沟的一个山沟中,自己日夜监视敌人的活动,同时还不断照顾从战场上转移到兵站的伤员。

    一次,天刚拂晓,她躲在一块大岩石后边,瞭望敌人动静。只见敌人分三路包围了这一带,眼看黑压压的敌人向各条山沟涌来,这时从山背后南华门(后方医院所在地)传来了激烈的枪声,戎冠秀心里十分焦急,担心伤病员是否转移出去。突然她看到南华门方向的盘山道上跌跌撞撞地走着一个人,她看清楚是一个八路军的伤员,立即跑过去搀扶住,发现这位八路军战士左胳膊受伤,又正患疟疾,发高烧。山路崎岖陡峭,情况又很紧急,伤员哆哆嗦嗦地老走不动。戎冠秀怕他不小心滑到坡下,提出要背他走,但伤员摇摇头说:“不能,你这么大年纪了,我自己能走。”她便把伤员的一支胳膊搭在自己肩上,用膀子使劲扛着伤员,蹒跚地往半山腰攀去,这里有她专门隐藏伤病员的一个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