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于深夜前往拉萨城中,混迹于“茶坊酒肆”,做出了许多违反教规的“风流韵事”。而这些事情,恰恰被对立面所利用,使年轻的仓央嘉措成为西藏地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1706年在被钦使迎往北京的途中,逝世于青海湖滨。
关于仓央嘉措的最后结局,尚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种传说讲:仓央嘉措带着手铐脚镣随钦使走到青海扎西期地方时,即以神通脱身,往五台山山洞中修法。一天,忽然来了一位姑娘,送他一幅观音画像。他把像挂在壁上,便念“安像咒”,这时姑娘忽然离地而起,冉冉走人像中,那像随即说道:“不必再念,我已到像中来了!”他才醒悟姑娘即是观音化身。因此,那幅画像被称为“说过话的像”,他修法的山洞被称为“观音洞”。后来,他从五台山到了蒙古阿拉善旗,给一户人一家放羊,有许多羊被狼吃了,主人对他大加申斥,他便去把吃拗狼找来,对主人说:“羊是它们吃的,请向它们理论吧!”主人大奇,才知他是有来历的人。另在十三世达赖喇嘛:传中记有:“十三世达赖到五台山朝佛时,曾亲去仓央嘉措闭关静修的寺庙参观”等文字;还有说他被软禁在五台山的。说明去五台山之说颇为流行。
关于仓央嘉措未死于赴京途中的说法,以蒙古喇嘛阿旺多吉所著《仓央嘉措秘史》最为详尽。《秘史》中讲:仓央嘉措被钦使解至青海的堆如错纳时,皇帝圣旨到,斥钦使办事不周说:“尔等将大师迎至内地,安置何处?如何供养?”因之钦使惧罪,乃暗放仓央嘉措子身过去。之后,仓央嘉措经安多、康区,前往四川峨眉山,受到寺中僧众热情款待。然后返回藏区,经理塘、巴塘而到拉萨。又往山南朝拜桑耶、昌珠等寺庙。不料为拉藏汗所知,派人捉获,于解往拉萨途中脱逃,乃远游尼泊尔和印度,复经聂拉木、定日、门域、工布、塔布返回拉萨。被人认出,因此存身不住,乃远走高飞。先后巡游于青海、蒙古等地。1717年,游历北京,半年后返回蒙古阿拉善旗,以此为驻锡地而活动于蒙古、青海一带。1746年圆寂,终年六十四岁。
据此看来,关于仓央嘉措的后半生,还可以进一步研究。
三、思想内容
对于《情歌》的思想性,我们必须结合仓央嘉措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和他的特殊身份,来加以分析认识。前面说到,按照格鲁派的规定,僧人是要严格遵守禁欲主义戒律的。何况身为宗教最高领袖的达赖喇嘛,则更应为众增之表率。但是;仓央嘉措不但不做表率,反而偏偏以这种独特而显赫的身份,做出了不少“风流韵事”,写下了情意缠绵的《情歌》,向佛教的清规戒律进行了大胆的挑战,这件事本身,从宁玛派的观点来看,虽然无足怪异。但是,对于当时以严守戒律为标榜的格鲁派以及整个佛教的出世思想来讲,则无疑是一个严重的持挑战,因此它但具有了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他在情歌中写道:
“若随美丽姑娘心,
今生便无学佛份,
若到深山去修行,
又负姑娘一片情。”
(译自青海省民族出版社藏汉对照《仓央嘉措情歌》第24首)
这首诗,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是出家修佛,还是在家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执著的追求,还是舍弃今生去寻求那虚无缥缈的来生幸福?这个问题,在每个僧人面前摆着,在每个僧人心中想着。在广大僧徒中,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和深刻内容的矛盾问题。这种矛盾,是那么不可调和,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每具僧人都不得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但是,在旧时代的西藏,在政教合一的农奴制度统治下,人们是没有人身自由和信仰由自的。一家若有两个男孩,便要送一个去当僧人;若有三个,但要送两个去出家。所以,这里完全抹杀了信仰自由,剥夺了自己选择的权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