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本作“再接再砺”。接:交战。砺:磨砺。公鸡相斗,每次都要先把嘴磨利。比喻继续努力,坚持不懈。今写作“再接再厉”。
出处唐·韩愈、孟郊《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
孟郊和韩愈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孟郊比韩愈年长18岁。韩愈刚刚步入诗坛时,孟郊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韩愈曾受到过他的影响;后来,当韩愈的诗风完全成熟后,他独创的体式和达到的成就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孟郊又转而受到韩愈的影响。韩愈、孟郊以及与他们诗风相近的诗人们酬唱切磋,相互奖掖,在审美意识上形成了共同的趋向,在艺术上形成了共同的追求,后世把他们称为“韩孟诗派”。
韩愈性格木讷刚直,是非观念极强。一方面使他在一次次的政治旋涡中屡受打击,另一方面也导致其审美情趣呈现出怨愤郁躁、情激调变的怪奇特征。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韩愈上疏劝谏惹怒皇帝,被贬为阳山县令。阳山之贬这一巨大的政治压力极大地加剧了韩愈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也让他领略到了南方荒僻险怪的景观。二者交相作用,造成了韩愈诗风的大变。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之后,已经离开贬所回到京城的韩愈更倾心于营造怪奇的诗境,他与孟郊等人一起创作了不少联句诗,这些诗作以竞赛为主要目的,各自逞奇炫怪,夸示才学,其中有一首《斗鸡联句》描写了斗鸡的情景。在这首诗中,韩愈写观看斗鸡的人:“大家争相观看,就像乌云填满道路;大家呐喊助阵,就像大海掀起狂涛(争观云填道,助叫波翻海)。”孟郊接着写两鸡相斗的情景:“斗得头晕眼花,一口凉水喷醒,再磨钢牙铁嘴,重新披挂上阵(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
解释冠:帽子。把姓张之人的帽子戴到姓李之人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出处明·钱希言《戏瑕》卷三:“张公帽儿李公戴。”
明代文人钱希言在其著述《戏瑕》卷三“张公吃酒李公醉”条下记载了这条成语的来源和演变。唐代武则天时,民间有“张公吃酒李公醉”的歌谣。张公即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他们是武则天的宠臣,专权跋扈,朝廷百官无不害怕,甚至武则天的侄子也都争相巴结他们。武则天晚年,朝政也多由他们兄弟专擅。李公即后来的唐中宗李显。张氏兄弟深得恩宠,花天酒地,李显当时作为太子只能装糊涂,才能保全自己的地位。所以老百姓就用此歌谣讽刺张氏兄弟受宠而李显装糊涂的荒唐现实。到宋代由此又演变出了“张公帽儿李公戴”以及“张三有钱不会使,李四会使却无钱”等谚语,表示弄错了对象或事实。
例句
他把李白的《将进酒》说成是苏轼写的,真是张冠李戴。
解释本指只变名目,不变实质来欺骗人。现多用以比喻变化多端或反复无常。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jū,猕猴)公赋(xù,橡实),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并举了“朝三暮四”的例子来说明。这个例子说,养猴人给猴子分配橡果,说:“每位早上三颗晚上四颗。”所有的猴子都很气愤。养猴人又说:“既然这样,那么就早上四颗晚上三颗。”于是所有的猴子都非常高兴。这个例子中,名义和实际都没有变化,但猴子的喜怒却不同,这就是所谓的看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