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郭台铭毕业于台湾“中国海专”,进入当时台湾前三大船务公司之一——复兴航运工作。不过,他并不甘心永远靠海为生,过飘泊、不稳定的日子。1974年,郭台铭向岳父借钱买下当时的鸿海工业公司,从事黑白电视机零组件代工生产。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到了1977年,郭台铭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与周围的富商不同,他没有用这笔钱买房置地,而是从日本购买模具设备,建起了自己的模具厂。随后,台湾火爆的房地产仍然没有阻挡住郭台铭投资办厂的热情。
现实证明了郭台铭的远见卓识。当“鸿海精密”陆续建立起电镀部门与冲压厂后,他远远超越了同行,并拉大了彼此的距离。20世纪80年代,他在个人电脑工业起飞中,以成熟的模具技术进入个人电脑连接器领域,建立起令后人惊叹的连接器王国。
到了1999年,郭台铭一口气吞下华升、广宇等企业,进行逆向整合,使鸿海精密发展成为鸿海集团,由地区性大厂摇身一变成为世界级的企业。2001年,鸿海以1442亿元台币营收,名列《天下杂志》台湾1000大民营企业龙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在经商过程中,许多人被眼前暂时的丰厚利润束缚住了手脚,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最终丧失了把公司做强做大的机会。郭台铭的创富历程告诉我们,首先要有一颗博大的雄心,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经济舞台,才能打造一家百年老店。
一个人的心胸,决定了他的世界观。从创立鸿海的第一天起,郭台铭就目标明确,即把公司发展成为台湾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的企业。他说:“阿里山的神木成其大,4000年前种子掉到土里时就已决定了,决不是4000年后才知道的。”这种霸气,无人能及。
在一次演讲会上,郭台铭谈及企业全球布局与全球化经营时,不无幽默地说:“企业经营者的头脑中要装进去一张‘世界地图’,而不能像台湾民进党的大脑,都只装着台湾地图。”幽默的话语之间,人们再次见识了郭台铭的心胸和视野。同行的竞争者何止成百上千,但是只有他把一个成立之初只有10名员工的小厂,发展成为全球员工多达5万人的跨国集团,靠的就是一颗博大的心。
当然,创业是白手起家、是从无到有、非常苦的过程。早年,郭台铭为了见一个客户,淋雨好几个小时。多年以后,这位高科技首富感慨地说:“年轻人不要怕吃苦,更不能被困难吓倒,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和坚忍的毅力。”
总结自己的创业经验,郭台铭提出了“坚忍的毅力”、“向前动的傻劲”、“智慧比聪明重要”三个鲜明的论断。概括起来,它们实际上是坚持、专注与远见。在他看来,一旦决定创业,并付诸行动,就要坚持原有的目标,聚精会神做事情,遇事有远见。做到了这几点,就可以不被外界干扰,向着成功的方向不断前进。
“面对竞争,没有理由可讲”,这是郭台铭经常提起的一句话。创业初期,他要看工厂、跑业务,还要精通财经金融等外在环境知识,忙得焦头烂额。有时候,他甚至反问自己:“如果只是要赚钱,需要这么辛苦吗?”梦想,让郭台铭精神抖擞,愈战愈勇。
但是,创业之初的艰难使得郭台铭手足无措。企业刚成立时,规模很小,由于不能提供比较好的待遇,不可能招募到优秀的人才。内外的压力,使企业继续成长显得难上加难。到了第一个创业十年的时候,郭台铭开始推动企业变革。对这种伤筋动骨的手术,他没有太大胜算,但是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不改变是等死,改变是找死,郭台铭要自己把握企业发展的命运,不听命他人的安排。
2000年以后,所有企业面对股市崩盘、SARS、政治环境和油价的纷纷扰扰,郭台铭带领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