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5日,有“经营之神”美称的王永庆在美国新泽西州逝世。当时,他带着夫人和子女正在视察旗下的生产线和厂房,未料倒在了工作第一线。
王永庆15岁辍学当学徒,虽然年过九十但雄心依然旺盛,奋斗事业长达一个世纪,其白手起家的传奇早已成为年轻人学习的典范。这样的人不成功,没有道理。
童年的生活,最令人难忘。而王永庆记忆尤深的是“贫苦”,经常三餐吃不饱,衣服破烂。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所以小学一毕业,也就是1931年,他就跟着叔叔到嘉义县城闯荡,到一家日本人开的米店打工。
在这里,王永庆不单单混饭吃,而是表现得比同龄人更勤奋。他在干活的时候,总是留心观察,看老板如何做生意,包括怎样记账算账。到了晚上,躺上床就回想一天的事,回忆老板的每个动作、每句话,参透其中的深意,并牢牢记在心里。就这样,过了短短半年,王永庆就熟悉米店生意了。
这种勤奋的直接后果是,第二年春节过后,王永庆带着两个弟弟,用家里凑的200元钱开了一家米店,那一年他刚刚16岁。由于本钱少,他们只能在最偏僻的地段租一间最小的房子。结果,开业后生意惨淡,根本没人来买米。
勤于思考的王永庆没有气馁,他不断琢磨,研究顾客的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很快想出了高招。
第一,提高质量。当时,台湾的碾米技术非常落后,米里面都有很多糠、沙砾和小石头等杂物。通常,米店不理会这些,老百姓只能买回家后自己处理。为了赢得顾客,王永庆先把这些杂物拣干净,然后再出售。果然,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来买他的米。
第二,送米上门。早年,米店都不送货上门,王永庆看到有些年纪大的阿姨背不动,就主动帮她们运到家。并且,一路上还聊天,询问一家几口人,一次买三斗米大概能吃几天,等等。送米的时候,先把旧米倒出来,再把新米放进去,如此细心体贴,米店生意不好才怪呢。
第三,可以赊账。以前的穷人很多,米店都不赊账,大家往往领了工资才去买米。王永庆为了赢得顾客,开启了先赊账的先河,等大家领了工资一两天后再去要米钱。这一招,也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结果,王永庆推陈出新以后,米店的口碑越来越好,最多一天可卖出一百多斗大米,逐渐走上了发家之路。
勤奋,让王永庆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生意一步步做大。而他的商业思维、经营理念,也离不开这种勤劳苦干、勤于思考。与“勤奋”形影不离的是“节俭”,从始至终王永庆都坚持用这两条腿走路,才有了日后的辉煌。
与王永庆喝过咖啡的人都知道,他把奶精倒入咖啡后,一定会再往装奶精的小盒子里倒入一些咖啡,将残留奶精涮出来再倒入咖啡,最后慢慢享用。
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回忆说,王永庆早年上她的节目,不是告诉大家如何发大财,而是传授节省的小秘方。当时,王永庆建议,家里的肥皂用到最后不要随意丢掉,只要加水融合还可贴在新肥皂上,就能继续使用。
生活中,王永庆处处奉行节俭的原则。去世前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他都用着一辆1988年产的凯迪拉克,而且只有在台塑集团运动会或特殊场合送机、接机时,才会请它出马。
在排场方面,剑湖山王子饭店的总经理萧柏勋回忆说:“有一次王永庆过来,虽然早就知道他节俭成习,但考虑到身价与地位还是安排了总统套房。但王永庆说,‘不用那么大间,这样我晚上尿尿要走一大段,麻烦。’而后改成了一般的贵宾套房。”
除了自己节省,王永庆也要求家人不要大手大脚。当然,在企业管理中,他也把这种节俭文化灌输到了每个人的心田,并成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