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国民党的报纸每天都在大肆地宣传中央红军正在仓皇逃窜,伤亡的人数每天都在1000人以上。红军当时大约有2万多人,按照报纸上的说法,在5月之前,红军都应该被消灭光了。可是红军并没有被消灭,而且在蒋介石的围追堵截中,仍旧招募了数千新兵,补充战斗和掉队造成的减员。

    进入云南后,红军北上唯一的可能就是必须横渡金沙江。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发源于青海,流经西藏、四川、云南省境内,往北流至四川叙府后(今宜宾)。金沙江边悬崖绝壁耸立,高度达到300多米;两岸10公里左右的地带都寸草不生,史书《三国志》里记载,蜀国的一位将军马岱,率领2000多名将士渡金沙江,因天气炎热,饮金沙水,中毒而死的有1500人,或者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相传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便是此处。金沙江水波涛汹涌,渡口很少,红军必须在四川、云南两省交界处的金沙江的大转弯处夺取渡口过河,否则就有被迫西进西藏的危险。西藏到处是绵延的雪山,居民稀少,粮食缺乏,根本无法维持2万多人的军队的生存,也没法补充兵员。所以,毛泽东要冒着极大的风险指挥部队抢渡金沙江。

    中央红军能否过江,关键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迷惑敌人,使敌军判断不出其真正的意图,争取更多的渡江时间;二是加快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过江。林彪佯攻昆明的行动调动了敌军;为了更好地迷惑住敌人,红军故意向西攻占禄劝、定武、元谋三县,还在元谋以北的龙街佯装渡河。毛泽东运用的计谋确实为红军争取到了一点时间,追剿的敌军绕到了元谋,而红军却在禄劝县的皎平渡抢渡金沙江。

    皎平渡,又叫作绞车渡,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渡口。从禄劝过此渡口便是四川的会理,满载着食盐、粮食、白银、皮革的四川商队就是从这个渡口进入到滇北进行贸易。附近还有一条进出西藏的道路,西藏运出来的草药、黄金及其他特产也从皎平渡转运到各个地方。

    红军派了干部团先遣队赶往皎平渡口。先遣队一路上急行军,天气炎热,山路崎岖,有时候根本没有路走,太阳晒得人汗流浃背,但没有一个战士叫苦——却苦了找来的当地向导。这些向导土生土长,素以脚力著称,长时间快速地跟着红军行军却遇到了困难。他们都腰酸背痛,叫苦连天,不停地要求红军同志走慢点。为了不耽搁行程,红军只好走一段路,换一个向导。最后遇见了一个老头,看起来很老,其实也不过四十多岁。他对皎平渡一带的山路十分熟悉,红军就没再更换向导,因为找向导也需要花上一定时间。这个老头吸鸦片,走不快,烟瘾一上来就打呵欠流鼻涕口水,站立不稳。战士们想了一个好办法,给他一两块大烟(缴获来的),由两人轮流架着他走路,这样他就可以一边走一边掰着吃,如此才勉强跟上了队伍。

    当这支先遣队来到离皎平渡只有30多里地的杉老树时,碰见了国民党区公所的一个胖秘书(有人说他是伪区长)。红军又冒充了一回国民党中央军,胖秘书很高兴地告诉红军,他刚巧接到通知,正要去金沙江边焚烧渡船——却被俘虏做了向导。这是发生在5月3日的事情,这天黄昏,先遣队的红军行军30个小时280公里后,终于赶到了皎平渡。

    皎平渡当年由彝族的一个姓金的土司管理,为了防止红军渡江,金土司早就派人把所有的船都划到四川境内藏了起来。红军一时半会找不到渡船。半夜,对岸却过来了一只小船,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天佑——金土司的兄弟烟瘾发作,派手下人划船过来取大烟,给红军送了一条船上门。于是红军连夜过江,迅速占领了对岸,并且找到了6条船,这样红军就有了7条渡船,又找到了36名船工。当年船工的领头人叫张朝寿。皎平渡水流很急,无法搭建浮桥,因而只能坐船过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