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下旬,中央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国民党军队尚未摸清红军转移的战略意图。粤军已将主力撤至赣粤边境,仍防红军进入广东。湘军何键部队一时未驻扎在赣湘边界,湘南仅有地方武装把守。所以,红军沿着赣粤和湘粵边界,向湘南的汝城一带推进。担任左前锋的红一军团进入广东境内,沿赣粤南侧向湘南推进。右前锋红三军团进入大余境内,向湘南推进。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虽未摆在湘南,但已电令粤军和湘军火速调兵,在湘粤赣边区的汝城、仁化、乐昌间设置了第二道封锁线,阻止红军西进。10月下旬,粤军从北、南两面对红军夹击。红军在大余等地进行反击后,折向汝城、城口,准备突破第二道封锁线。
汝城位于湖南省南端,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的交接处,是湘、粤、赣三省交界之地。县境内多丘陵和山地,概称“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加庄园”。这个县历史悠久,从东晋以来就设置了县制。县城地势高,四面环山,周围海拔渐低,整个县境呈“山”字形结构。水系发达,形成了“溪重涧复,万派倒流,实踞湘、粤、赣三省之上游地”,众流直向三省而汇聚的景观。全县有东、南、西共60余支水系通向三省。由于遍布矿藏和水能资源,县内有丰富的地热,有湖南省面积最宽、流量最大、埋藏最浅、水温最高的热水型温泉,史称“灵泉”。红军当年来到这里的遗迹犹存,有些水池边还刻有“红军池”等字迹。
汝城是共产党和红军活动历史遗迹较多的一个县,为湖南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毛泽东、朱德、刘伯承、邓小平、彭德怀等都曾率军来过这里,朱德还来过多次。有一年,朱德到这里进行革命活动,遇到土匪袭击,朱德机智地扮作“伙头夫”骗过了他们,从窗口跳出而逃脱险境。1934年8月,为红军先行探路的红六军团也曾进入该县。正是由于汝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良好的革命活动基础,1934年10月底,突破了第一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又分三路进入汝城,突破国民党军队在粤北城口至此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城口属广东仁化县。从城口至汝城,沿线80里都筑有碉堡,仅汝城县内就有200多座。为通过第二道封锁线,红军在汝城行军作战16天,足迹遍及湘南20多个乡镇,进行大小战斗13次。其中延寿阻击战最为激烈。红军8万人马西进在五岭山区的羊肠小道上,由于携带着大量笨重的武器、器材,带有兵工、造币、印刷、被服、制药5个工厂的设备和大量物资,动员了1万多名民夫抬着,拥挤不堪,行动十分缓慢,有时一天只走十多里。这支庞大而臃肿的后勤部队给作战行军带来了很大的拖累。三十四师为了掩护这支辎重部队顺利通过,经过三天三夜的浴血奋战,许多战士就因此而牺牲了。此次突围虽没有进行特别大的战役,但也损失了9700余人,主要是由于长途急行军、气候渐冷、水土不适等原因。
中央红军在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后,最高“三人团”正式下达通知,此次行军的主要目的是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在那里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将湘鄂川黔的苏区连为一体,形成更大的红色区域。国民党为了阻止红军西进,沿粤汉铁路湘粤连接的宜章一线,又设置了第三道封锁线,修筑碉堡114座,并在中心碉堡里储备万斤粮、万斤煤、万担水,准备置红军于死地。中革军委采纳彭德怀等的建议,为迅速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决定兵分两路,一路以红三军团为前锋,急行军至宜章北,一路以红一军团为前锋,进军宜章南。红军冒着倾盆大雨昼夜行军,红三军团在打垮地方武装后,摧毁了敌人的中心碉堡,于11日占领宜章县城。南路的红一军团,经过一天激战,占领了县城南20多里的白石渡镇。该镇是粤汉铁路的宜章车站,为重要的交通要道。
白石渡是粤汉铁路上的一个小市镇,由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