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人生,一定充满着激情,有着勇往直前的冲劲儿,像一头初生的牛犊,不知疲倦,也不知什么是危险,一味地向前猛冲;而完美的人生,则一定是起伏跌宕,有着百折不挠的韧劲儿,就像面粉遇着水,会越和越筋道。韧性考验的是人与命运抗争的耐性和持久性。它需要你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换你的方式和角色,这关乎到你是最终战胜命运,还是屈服于命运。
项羽的人生就是精彩的人生,他表现出了极强的冲劲儿。在跟随叔父项梁起事之后,项羽独当一面,四处冲杀,所到之处皆屠城,表现出极强的攻击力和破坏力。项羽从一怒之下杀宋义取而代之,到破釜沉舟打败强大的秦军主力,项羽的冲击力尽情显现,一发而不可收拾。在他成为号令天下的西楚霸王后,这种凌厉的气势更是达到了顶点。
项羽的冲劲儿是无人能比的,每一次的成功,就加重了下一次冲击的砝码,一次强似一次。冲劲儿讲究短促的爆发,在瞬间发出最大的能量。但它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遇强则强,遇弱则弱。就像你一拳打在沙包上,会感到力道的存在,而打在棉花上,你一定感觉不到力量的冲击。
在接下来的楚汉对峙中,项羽的冲劲儿便受到了阻碍。刘邦并不和他正面交锋,不是坚守不出,就是打游击、搞截击,牵着项羽的鼻子走,最终把项羽拖得疲惫不堪。项羽的冲劲儿,最后也变成了焦躁与不安。
刘邦没有项羽那种无坚不摧的冲击力,却表现出无与伦比的韧劲儿。比如被封汉中王,刘邦低调就位,就表现了他的韧性。按说这个分封也不错,可是此时的刘邦对自己的要求已然发生了改变,如果他还是泗水亭长,你让他做汉中王,他不美得晕过去就算不错了。可此时他有资格占更好的位置,比如关中,这本该就是他的。汉中和关中两地别看紧挨着,中间就隔一个秦岭,可汉中那地方差多了。不说那时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关中,就是现在,汉中也没法和关中比,相当于北京市长去青海、甘肃等地当省长,级别虽然一样,却没在一个档次上。
这就像如今的人事变动,比如市区的一个副职,本来期望接任区长干干,大家也都这么认为,而且早就开始提前请客庆祝了。结果一掀盘子,去了老少边穷的县城,虽说职位一样、级别一样,但他肯定不满意。这还不光是实惠不实惠的问题,还有面子,他觉得抬不起头来,因为舆论早就造出去了。所以刘邦失去关中而去就任汉中,当时心情的失落可想而知。但他最终还是听从了张良的建议,摆出了一副心满意足的姿态,并烧毁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以“示项羽无东意”,表明自己要扎根汉中的态度。这份隐忍,便是韧性的一个完全体现。
兵败彭城,则更加凸显了刘邦的韧性。刘邦当时羽翼已丰,军队数量占据绝对优势。而且项羽正在与田荣交战,自顾不暇。无论从哪方面讲,刘邦对灭楚大计都充满了信心,结果却被项羽的三万人马冲击得稀里哗啦。刘邦大军溃散,最后被围困在睢水,要不是突起大风,刘邦小命肯定休矣。最后刘邦只带着十几骑仓皇逃到了荥阳,但刘邦逃到荥阳后,很快从关中得到供给,重整旗鼓,开始了与项羽长达两年多的艰苦对峙。
在荥阳拉锯战中,刘邦最初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但他始终没有在项羽强大的冲击力面前折服,而是用他同样坚强而有力的韧劲儿,不断消磨着项羽的冲击力,最后让项羽的冲劲儿消失殆尽。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项羽围困荥阳,侵夺汉军的粮道,城中缺粮,一时陷入困境。刘邦想求和,欲以荥阳为界和项羽罢兵。项羽当时也“欲听之”,最后还是范增建议项羽不要放弃。项羽既然从彭城一路追到荥阳,又围城多时,还切断了汉军的粮道,马上看见胜利的曙光了,却想答应刘邦的求和要求,这无异于半途而废。诚然,人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