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们到底是该说好说的话呢,还是该说好听的话呢?这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是朋友之间,还是开诚布公些好,因为你们是平等的,不需要谁顺着谁,真正的知心朋友也不会在乎那些形式上的东西。如果是对上级,那就要讲究说话的方式了。这不是让你学会拍马屁,而是要让你把握一个度,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感情变化和你不会有什么太大区别,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你还小心眼的人,他们是领导,面子比你薄,所以会更在乎说话。
说话其实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了不起的艺术。为啥这样说呢?比方说,同样是说话,话剧是艺术形式,吵架是生活本色。如果在舞台上,也像在生活中吵架一样,那你在家和老婆一起表演就行了,干嘛还要花钱去听他们折腾?对待领导也一样,你和他是工作关系,这个工作就是你们的舞台,而你和他之间的对话就是舞台表演,太生活化了肯定不行。
下级与上级对话最典型的,莫过于古代的劝谏与纳谏。这一劝一纳,其实已能说明问题的实质了。劝,就要有一个说的过程,就要讲究劝的方法;纳,就要有一个听的过程,就要有一定的胸怀。这两个过程都按正常趋势发展,这劝纳才会并轨,才会成功。换句话说,事情其实并非那么简单,一方面检验的是臣子的智慧;另一方面检验的是君王的心胸。这对双方都作出了要求。
人的脾气禀性并不相同,而作为领导,心胸气量也不一样。事务繁忙再加上自我感觉良好,鼻孔朝天斜眼看人或是淡然冷漠,所反映出来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官气。所以给他们提建议并要被顺利采纳,实际上并不很容易,这里面有个技巧问题。假如领导非常喜欢和欣赏这个下属,这个下属说话就会随意些。古往今来,在这方面做得好的,莫过于唐太宗和魏征。从魏征嘴里说出来的话,李世民喜欢听,心理上就容易接受,换个人就不一定行得通。但就是魏征,说话也不能太出格,还要把握一个度,像哥们儿一样大声吆喝不行。君王的威严,还是需要臣子们毕恭毕敬、唯唯诺诺去体现和帮衬的。
其实即便是魏征,一开始也不招李世民待见,不是吗?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二位也是经过反复的磨合,才最终产生了默契。这个过程是通过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具体到刘邦和项羽,这二位也都有过纳谏和被人劝谏的经历,从中就可以看出方法问题。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