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样,就是说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作一定的艺术升华,也即历史人物与文学人物有一个艺术升华的区别。但这个升华必须要有一定的度,就是说必须以尊重历史事实为前提,既不能太美化,也不能太丑化。这是至关重要的。对人物的褒贬处理当否,是历史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关键。

    那么,如何把握这个尺度呢?

    我以为,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诬唯物主义相结合就是量这个度的一把尺子。

    所谓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就是用科学的历史观对历史人物进行评析。具体就是要用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包括评析历史人物。只有对历史人物能作出正确的评价后才谈得上艺术升华。所以,塑造历史人物的形象,就必须首先把历史人物“吃”透。如《千古绝恋》中的三个主人翁,光绪皇帝、珍妃、慈禧太后。只有把历史“吃”透才能把他们三人“吃”透。

    如何确定人物的历史观?

    要判断人物的历史观,就必先对历史事件进行判断。

    《千古绝恋》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有三:

    第一,关于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发生在1894年(光绪二十年)的中日战争,因时值甲午年,故又称甲午战争。是日本先对朝鲜及中国挑衅,中国被迫对日宣战而发生的中日战争。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逐渐强大起来,对中国及其番属国朝鲜早已垂涎三尺,后趁朝鲜东学党起义出兵朝鲜,朝鲜遂向中国清朝政府求援。接着日兵对中国海陆突然袭击,击沉中方船舰,我兵士七百人殉难,8月1日中国被迫对日宣战。由于清政府抵抗不力,中方海陆两军连连失利,日陆军战领了大连、旅顺,黄海战役我方舰队又受重创。继之,日军又攻陷了我海防重地——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主将丁汝昌自杀。最后清政府被迫于1895年4月17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并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及开放长沙、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我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马关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的殖民化。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是侵略的一方,是非正义的,中国是抵抗侵略的一方,所以是正义的一方。

    光绪帝及翁同龢等自始至终坚决主战,并在拒签条约方面与主和派展开了斗争,表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而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则是主和派,他们掌握着重兵却对主战派掣肘,梦求德俄洋人调和,因为不积极抵抗,结果导致全绂惨败。最后,又积极与日人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他们是十足的投降派。

    第二,戊戌运动是本书的主要历史事件。

    《马关条约》后,打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渠道,从此中。

    国更加面临列强的瓜分,挽救民族存亡迫在眉睫。中国人痛定思痛,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中国的知识分子发起了变法维新救国运动,得到了开明君主光绪皇帝的坚决支持,开始了决心从体制方面实行改革的维新变法运动,但却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的竭力阻挠。

    光绪皇帝冲破阻挠于1898年6月11日在天安门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进行改革。慈禧太后则于9月21日发动政变幽囚了光绪帝,把珍妃打人冷宫。杀害了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戊戌六君子,通缉已逃至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并宣布取消有关新法的一切变法,维新变法失败。慈禧太后宣布“训政”,中国从此又退落到慈禧太后专权的封建专制社会的深渊中去。

    戊戌变法因为宗旨是救亡图存,改新强国的运动,所以是一场救国运动,是进步的和光明的。发起这场运动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是爱国的,支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