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景仰的人生观、学术观与奋斗的精神。
他尚未完成的任务,由他的同志、朋友、门生继续的奋斗了下去,在此后的数十年间,“东林”这个专有名词与明朝的历史紧紧的结合在一起,无论就政治、社会、学术思想任何一方面而言,都是晚明历史中最具影响力的一股洪流。
当然,历史上的事件仅只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中,明末的东林运动⑦已然成为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但是,事件所蕴含的精神与内涵,却是亘古长存的。
多年前,我读过托尔斯泰所揭櫫的艺术观,他指出:“与人类有关的艺术才是最美的,因为,我们对人类的爱先于对艺术的爱。”
后来,我读到顾宪成的传记、着作,非常清晰的听见了他提出了相同的论点:“与人类有关的学术才是最美的!”
我的心同时受到了深重的撞击,顾宪成和托尔斯泰分别诞生于不同的时代、国度,分别为不同的种族,根本不可能交换意见,却不约而同的建立了相同的观点,在我看来,这是因为他们具有着同样伟大、宽阔、无私的心灵,才会不须交流即有共鸣!
其实,艺术观、学术观如是的,并不只他两人而已;古往今来,虽然“不问苍生问鬼神”或“问风花雪月”的人不在少数;但是,却也不乏耿耿以天下苍生为念,以救世为职志的人——杜甫的一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道尽的正是每一个时空中,每一个以“士”自期自许的读书人的心声啊!
也许,顾宪成——乃至每一个知识份子——心目中所向往、追寻的“尧舜”、“三代”,都只是一个高度的理想,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乌托邦;因此,追寻的本身即是一种失落,而追寻的确立却代表着“知其不可而为”,追寻的过程所呈现的是生命的完成;顾宪成一生的努力虽然不曾有实质上的收获,却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份伟大的心胸与情操。
厚而重的《明史》装订成十二巨册,记录着一个已经灭亡的朝代;但是,尽管朝代灭亡了,留在里面的一个个伟大的心灵却是不朽的;几年来,我几乎少有一、两天不动手翻阅《明史》的,每在夜深人静之际,我总是恍然的觉得,一些我所景仰的灵魂都在书页中复活了,向我传达着他们对于人类的爱与期望;顾宪成的传记在总数将近一万页的《明史》中所占的篇幅不过四、五页,但是,他所发出来的声音却深沉、巨大而永恒,并且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注释:
①关于王阳明的学说,着述甚多,其所传弟子大致上分左、右两派,《明儒学案》记述非常详尽,参见其姚江学案及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等王门学案及泰州学案等篇。
②王阳明曾有“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四句教;后来他的学生王畿便把这四句教发展成“四无”,谓心、意、知、物皆是无善无恶。
③李卓吾是个非常特异独行的人,他在《明史》中无传,但后世研究者甚众。
④陈继儒号眉公,着有《小窗幽记》等书,文笔优美,但其人人品低下。
⑤原文为“官辇谷,念头不在君父上;官封疆,念头不在百姓上;至于水间林下:三三两两,相与讲求性命,切磨德义,念头不在世道上。即有他美,君子不齿也。”收录于顾宪成“王学修正派”。着《小心斋劄记》。
⑥顾宪成少师张原洛,长师薛方山,都是王门一脉,因此,他自己的师承即为王学;而他所反对的是王门一些走偏的支派,因此,他所倡的为矫正王学末流的学说,被日后的史家称为“王学修正派”
⑦明末的东林运动将详述于本书第三至六部。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