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個韻字,表示這裏該用韻;“碧”字下面注個叶字,表示這裏該叶韻(即與“織”字押韻)。當然並不規定押哪一上韻,但是要求一個仄聲韻。“樓”字下面注“換平”,是說換平聲韻。“愁”字下面注“叶平”,是說叶平聲韻。“立”字下面注“三換仄”,是說在第三個韻又換了仄聲韻;“急”字下面注“三叶仄”,是說叶仄聲韻;“程”字下面注“四換平”,是說在第四個韻又換了平聲韻;“亭”字下面注“四叶平”,是說叶平聲韻。萬樹是清初時代的人;在萬樹以前,詞人們早已填詞,那又依照誰人所定的詞譜呢?古人並不需要詞譜,衹要有了樣品,就可以照填。試看辛棄疾所填的一首《菩薩蠻》: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鬱孤臺下清江水,
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
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
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餘,
山深聞鷓鴣。
辛詞共用四十四個字,共用四個韻,其中兩個仄聲韻,兩個平聲韻,並且平仄韻交替,完全和李白原詞相同。平仄也完全模仿李白原詞,甚至原詞前闋末句用“仄平平仄平”,後闋用“平平平仄平”,都完全模仿了。
這裏有一個問題:拿誰的詞來做樣品呢?如果說寫《菩薩蠻》要拿李白原詞做樣品,李白又拿誰的詞做樣品呢?其實《菩薩蠻》的最早的作者(李白?)並不需要任何樣品,因為《菩薩蠻》是按曲譜而作出的。民間作品多數是入樂演唱的,所以衹須按曲作詞,而不需要照樣填詞。至於後世某些詞調,那又是另一種情況。詞人創造一種詞調,後人跟著填詞。詞牌是越來越多的。有些詞牌是後起的,那衹能拿較晚的作品作為樣品。
本來,唐宋人填詞就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一個詞牌往往有幾種別體。詞中本來就是律句占優勢;有些詞的拗句又常常被後代詞人改為律句。例如《菩薩蠻》前後闋末句的“仄平平仄平”就被改為“平平仄仄平”。有些詞,如《念奴嬌》、《水調歌頭》等,在開始的時期就有相當大的靈活性,所以後代更自由一些。大致說來,小令的格律最嚴,中調較寬,長調更寬。我們研究詞律的時候,既要仔細考究它的規則,又要知道它的變化。不求甚解和膠柱鼓瑟都是不對的。
這裏我們將列舉一些詞譜,作為示例。為了便於瞭解,我們改變了前人的做法,不再錄樣品,而是依照第二章講詩律時的辦法,列舉一些平仄格式,然後再舉兩三首詞為例[10]。
憶江南(廿七字,又作望江南,江南好)
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憶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11]?
憶江南
[唐]劉禹錫
春去也,
多謝洛城人。
弱柳從風疑舉袂,
叢蘭裛露似霑巾。
獨坐亦含嚬。
夢江南
[唐]溫庭筠
梳洗罷,
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
斜暉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蘋洲。
浣溪沙(四十二字,沙或作紗,或作浣紗溪)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