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间上看,上海肯德基的盛大开业与“中美国”发展道路上的另外一步是一致的。1994年春,克林顿总统作出了一个有很大争议并引起了广泛争论的决定:将中国的贸易最惠国待遇与人权问题脱钩。1989年后,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一直在经受着困扰,一方面,为了西方和美国的商业利益,他们想要打开中国市场;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想要对中国政府采取强硬政策。在克林顿政府执政的前两年,在人权问题上强烈施压成了“后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点。而中国正好成了美国人权组织的攻击对象。
在过去的20年中,人权问题上的紧张是中美两国关系中主要的不和谐因素之一。但是,问题并不像看上去那样简单。克林顿政府执政初期,政府内支持对中国采取强硬政策的声音很强烈,包括拒绝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而对于中美两国经济联系的加强来说,中国的最惠国待遇是必不可少的。1992年克林顿参加总统竞选时,他曾经重点批评老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是在纵容中国。所以,他在1994年5月作出的将经济问题与人权问题脱钩的决定引起了极大关注。
按照美国法律,如果取消中国的最惠国待遇,美国就会向进口的中国商品征收高关税,同时会对美国对华出口产品的种类进行限制。因为在美国看来,中国是一个“非市场经济”的国家,所以美国总统必须每年重新审视一次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这使得对中国实行的政策成了华盛顿的年度讨论话题,国会中有很多人都希望取消中国的最惠国待遇,以此作为对中国政府的惩罚,并迫使中国政府在政治改革问题上遵循华盛顿制定的时间表。当然,邓小平和他的接班人是不会在美国的胁迫下改变原有的改革道路的。他们明确地向美国官员表示,中国要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尽管中美贸易有所发展,但1994年,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仍然不到400亿美元。不过,当时中国市场已经是美国商品出口额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了,未来更大的发展前景令美国人无法忽视。最终,克林顿还是决定美国政府将不再继续把贸易问题与中国的人权问题挂钩。尽管仍然承诺要继续敦促中国向着改革迈进,但克林顿在5月份宣布贸易将不再成为美国政府对中国政府的主要施压点。他得出结论:用贸易问题施压是不大可能迫使中国政府作出改变的,美国政府的这一政策已经不管用了。
这一次,和往常一样,克林顿又是两头不讨好。中国人被美国人傲慢自大的态度触怒了。美国媒体和国会中的人权派也都指责克林顿是将贸易凌驾于道德之上。《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罗森塔尔(A.M.Rosenthal)强烈谴责克林顿说:“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又多了一个新的俘虏——美国总统克林顿。”
在过去的20年中,美国的对华政策一直是把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和资本主义结合起来。相应的,围绕着外交政策中的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中国国内也进行着讨论。邓小平和他的继任者们已经不再过分强调意识形态,但是美国却还没有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的对华政策都是以实力做后盾的。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均在中国之上,对此没有人表示怀疑,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也是以此为背景的。虽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1994年之前,中美之间的这种实力对比仍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不过,肯德基和其他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表明,中美之间的平衡正在发生变化,虽然美国人和中国人对此还基本没有意识到。
克林顿于1994年5月宣布将中国的最惠国待遇与人权问题脱钩之后,包括肯德基在内的将中国视为下一个巨大市场的美国企业明确对此表示了感谢。克林顿的这一重大决定刚刚作出,肯德基总裁约翰·克拉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