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热情地接受了这一思想,而达哥拉斯人仍然保持这种信仰。希腊神话也教导这种系统。毫无疑问,这是追从了柏拉图法规第九部。”

    “在《伏如斯那》中,埃达特别教导了灵魂再生。作为巫师占卜者的根据,灵魂再生没有任何逊色之处。”

    “因此,只要人们毫无偏见地反省所有这一切,相信灵魂再生本身就体现了人类的自然信奉。”

    休姆:

    “灵魂再生是一生命永恒系统,唯有哲学能够注意。”

    迪斯雷利:

    “没有另外一种象灵魂再生学说如此简单,与我们的理智不相抵触的系统了。这一系统认为,此生的痛苦和快乐是我们在另一生所作所为的酬报和惩罚。”

    但丁:

    “然后,你肉体所生之子将再次回到世间。”

    埃姆森:

    “从本能催使的准备过程中,我们具有了无数次毫无明显价值的经历。我们必须在许多次生命中同化或消除这些经历前,推理我们的命运。”

    雷森:

    “为什么我不能象我获取知识那样多次体验新的经历?我是否从无法解决的轮回问题上获取了太多?”

    赫克斯利:

    “象进化论本身一样,再生学说的根本源流于真实。”

    “每天的经历使我们熟悉了遗传名义下组合的事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明显地带有其父母,或者更远亲属的标记。更加特别的是,某种方式行为的倾向总和,我们称之为性格,常常可以追回到长久连续的祖先和旁系家族。因此,我们可以公正地说,人们的这种性格、道德和心智之精华确确实实从一肉体传送给另一肉体,真真地从一代传接给另一代。作为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儿,性格潜伏其中,其自我只不过是一潜在能力而己。但是,它们在早期就成为真正的性格。从童年时代直到长大成人,它们或暗淡或明显,或微弱或强大,或歹恶或诚实而逐渐显露出来。每一显现都因与其它性格会合而受到影响。如果不受其它影响,此种性格将传送至新一身体之中。

    “印度哲学家们把此称作为性格,或解释为业。正是此业从一生运行到另一生,以轮回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此业在每一生中都得以更新,这种更新是由自己的行为而致,而不是仅仅出身的因素。”

    坦尼森:

    “如果我来自于低下之道,

    过去的一切经历,

    根深蒂固于身心之中。

    或许会忘记自己的不足之处,

    因为这己不是第一次忘失,

    记忆的心绪不再回索。”

    沃兹沃思:

    “我们的诞生只不过是一场睡梦和忘失,

    灵魂与我们同生,

    我们生命之星在另一处降落。

    再次从遥远之地而来,

    不是一忘无遗,

    也不是明明白白。”

    谢利:

    “如果没有理由相信,我们在此实实在在的现实存在之前早己生存,那么,就没有根据假定在此存在真正终止之后还将会继续生在。”

    哈佛大学的弗兰酉斯鲍恩教授劝诫基督教徒接受轮回之说时写道:

    ‘我们在此地球上的生命被正确地认为是对死后永恒存在的培训和淮备。但是,如果仅限于这单一生死之肉体,则达到如此伟大目的所用的时间好象太短了。六七十年的时间肯定不够用来准备永恒。但是,这种灵魂的过渡期又被紧紧地限制于这一狭小的格局之中,我们有什么可以肯定的呢?它为什么不会在一长时间的前后连续中不断地延伸,同一个体一次又一次地赋予无数个躯体以新的生命,给每一生传带它在前一生接受过来的培训,形成的性格,以及放纵的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