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9)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指导之前,不应圆寂。所以,他决定以意念战胜疾病,常寂于体验阿罗汉的乐趣之中。

    佛陀康复后,阿难陀尊者立刻来到跟前,对他的康复表示由衷的高兴,他说,在没有对僧团作最后开导之前,佛陀是不会圆寂的。每当想到这些,他就稍微得到一点安慰。

    佛陀对此作了回答,这些苦口婆心,意味深长的话语,明明白白地揭示了佛法僧独一无二的观点。

    佛陀的劝诫

    “阿难陀,僧固希望从我这里得到什么?我讲授佛法,没有显密之分(3)。在真理面前,佛陀没有一般老师捏紧的拳头。有人也许会认为:‘我将领导僧团’,或‘僧团应依附于我’,或‘我要对僧团事务有所指导’。”

    “阿难陀,如来不认为应领导僧团,或僧团应依附于他。因此,如来为什么要对所有的僧团事务加以指导呢?”

    “阿难陀,我现在已经80,人老体弱,已经到了人生终点。如同一辆破车,只有在皮带的捆绑下才能移动。同样的,如来的身体也只有在搀扶下才能行走。只有当如来深入无形的意念,一心不乱,断除受念和散乱,身体才能得以安隐。”

    “因此,阿难陀,自己作自己的岛屿,自己为自己的依估,不外求皈依,以法为岛屿,以法为依止,更不外求依止。”

    “阿难陀,比丘怎样才能自己作自己的岛屿,自己为自己的依估,不外求皈依,以法为岛屿,以法为依止,更不外求依止?”

    “阿难陀,于此世间,应精进、善思、警醒、无贪,恒常正念身,受,心,色之法。”(4)

    “今生乃至后生,自己作自己的岛屿,自己为自己的依估,不外求皈依,以法为岛屿,以法为恢止,更不外求依止。此人为持戒最胜者。”

    佛陀在这里特别强调,个人应努力从生命之苦中解脱的重要性,祈祷或依靠他人将一事无成。有人也许要问,佛陀清清楚楚地教诫他的弟子们不要依止于他人,佛教徒为什么还要皈依佛法僧呢?佛教徒皈依三宝,仅仅把佛陀看成是指明解脱之道的导师,佛法为解脱方法,僧伽是生活之道的现实榜样。佛教徒认为,形式上的皈依三宝,不能使人由此而得到解脱。

    佛陀虽然年老体衰,但他还是利用一切机会,方便权巧开导众比丘,而且,如果没有受到邀请,他还要时常持钵乞食。一天,和往常一样,他来到毗舍离乞食,饭后,他同阿难陀尊者一道去了重闍堂。当他们谈到毗舍离城以及城中寺院的美丽怡人时,佛陀对阿难陀说:

    “如果有人修习、发展、掌握、经历、实践、或究竟获得四神足(iddhipada),他就可以随意生存一阿僧祗劫(6)(kapa)或更长时间(kappavasesam)。阿难陀,如来修习、发展、掌握、经历、实践,究竟获得四神足,如果愿意的话,如来可以住世一劫或更长。”

    经典补充说:“世尊虽然作了这样明白的暗示,但是阿难陀尊者却不能理会,未能请佛,为了众生的利益和幸福,出于对有情世间的悲悯,为了人天的安乐,再住世一劫。”

    经典又说,之所以造成这样一个事实,是由于当时阿难陀的心被恶魔迷惑住了。

    佛陀宣布入涅槃

    佛陀应化于世间,向迫寻真理之人展示了事物的本质,教给人们从生命之苦中获得解脱的唯一途径。在此漫长而成就非凡的教化生涯中,他完成了崇高的使命,满足了自己和他人的愿望。80岁那年,他意识到他的使命将要结束,已经给予诚实的在家出家弟子们作了必要的指导。他们不但能坚定地信奉他的教法,而且有能力向他人解说佛法。所以,他决定不再用意力和体验圣果喜悦的方法来维持他的余生。当他还住在重闍堂时,佛陀就告诉阿难陀,他将在三个月内圆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