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的重要性,然后又向他灌输了自我反省的价值及道德的标准。
“罗睺罗,镜子是用来做什么的?”佛陀问道。
“世尊,是用来反照自己的。”
“同样地,罗睺罗,身口意作业之前,要多多地自我反省。无论作何身业时,你要作如此想:此身业,将会伤害自己,伤害他人,乃至伤害自己和他人,此身业为不善法,导致痛苦。如果意识到:此身业将伤害自己,伤害他人,乃至伤害自己和他人,此身业为不善法,导致痛苦,你切不可妄为。”
“另一方面,作如是想:此将作身业,不给自己、他人,乃至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此为善法,能让人得到快乐和幸福。此身业你应做。”
佛陀进一步告诫罗睺罗,在作业时和作业后如此反思:
“当你正作身业时,要如是反思:此身业会给自己、他人及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利,此为不善身业,导致痛苦;若如是想:此身业会给自己、他人及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利。此为不善身业,导致痛苦,你定要远离。若作如是想:所作身业不给自己、他人,乃至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利。此乃善身业,能让人获取幸福快乐,你应坚持多做。”
“若如是想,已作之业为不善,你应担诚相告,使老师博学者或同修学者知晓。如此坦露后,你应不再为之。”
同样的,口业和心业也应如此。
一个人清净与否,时时反省至关重要。然后,佛陀继续开示道:
“汝应如此修:时时反省,清净身业;时时反省,清净口业;时时反省,清净意业。”
《相应部》有一特别章节,佛陀向小沙弥解说了事物无常的本性。(13)
因为罗睺罗出家时还是个小孩,佛陀想方设法亲自教诲。开导他以正道为住。在《经集》(14)中,佛陀时时反复地以如下偈颂劝告他:
抛弃甜蜜惑人的五欲,以信为本,出家断苦;
远离熙攘的人群,欣求独处,饭食中道。
无著衣食住行,不复退转此世,
修持重戒,制约五根。
时时正念其身,充满寂静安乐。
离弃迷惑引发贪欲之境物。
制心一处,念念湛然,不生浊想。
不以外尘为意,去除虚妄。如此安隐正修。
罗睺罗18岁那年,他因自己俊美的相貌,心中生起欲念。为此佛陀向他讲解了如何修习更层次的心法。一天,罗睺罗跟在佛陀后面,沿路乞食,他俩一前一后,如同一只吉祥高贵的天鹅,领着一只美丽的小天鹅,又好象一只威武的狮子王带着它的雄壮的幼子。两人都面呈金色,相貌几乎一样的庄严,同出武士世家,又都放弃王位。罗睺罗一面赞美佛陀,一面自我想道:“我同我父亲一样英俊,我同佛陀一样相貌庄严。”(15)
佛陀马上学察到他心中这些不善之念,朝后看了看,对他说道:
“无论何相,你都应作如是观,此非我所(ammama),此非自我(n’eso’ham),此非自体(ta)。(16)”
罗睺罗恭恭敬敬地问佛陀,他是否应仅对色法作如是想,佛陀告诉他,应对五蕴作如是想。
罗睺罗受到佛陀这样的启迪,不再有心思到村里乞食去了。他转过身,来到一棵树旁,端身跏趺正坐,制心正念。
舍利弗不知道罗睺罗正在修习佛陀授予的禅法,看见他正襟危坐于树下,就指导他修习呼吸观。罗睺罗被搞糊涂了。因为他受到两种不同的修禅法门,一个是佛陀教的,另一个是他自己老师教的。但是他还是遵从他的老师,修习呼吸,然后来见佛陀,想让他指点如何修呼吸观。如同一名智慧深邃的医生,不予理睬病人的欲望,对病施药。佛陀首先扩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