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亨利·詹姆斯的忠实粉丝,德斯蒙立即提出反对意见。于是我便即兴写了一篇叫作《亨利·詹姆斯风格的代表》的小说——只是为了戏弄他,情节是这样的:在朗兹广场的一座美宅中,住着毕林普上校和他的太太。今年冬天,他们有一段时间是在里维埃拉度过的,在那里他们认识了一位富有的美国朋友——布莱莫顿·费舍(犹豫了一会儿编出了这个名字)。费舍一家不但盛情地款待了他们,而且还邀请他们一起去艾克斯、拉摩托拉和阿维尼翁远足,并且执意承担所有费用,出手极为阔绰。回到英格兰之后,为了回报费舍夫妇的热情款待,毕林普夫妇热情邀请大方、慷慨的美国朋友来伦敦游玩。一天早上,毕林普太太从《晨报》上得知布莱莫顿·费舍夫妇已经抵达了伦敦,并且住在布朗酒店。正在他们商量如何款待客人的时候,一位朋友恰巧来他们这里喝茶。他叫霍华德,同样是居留海外的美国人,对毕林普太太始终有着柏拉图式的爱情。他对毕林普太太的追求不是很迫切,当然,毕林普太太也从未想过要答应他的要求,这样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微妙了。
霍华德虽然是美国人,却在英国一住就是二十年,甚至比真正的英国人还要地道。他几乎逛遍了周围所有地方,认识所有社会名流。毕林普太太便把他们与费舍夫妇结识的经历告诉了他。“给远道而来的客人举办一个晚餐会。”毕林普上校建议道。但是毕林普太太却不赞成,因为她明白,在国外认识并认为有魅力的朋友来到英国再聚会可能会完全不一样。倘若让自己一些上得了台面的友人和费舍夫妇聚会,自己的友人自然没问题,但就怕友人会觉得这两个远道而来的美国朋友太过无聊,那岂不是让费舍夫妇感觉非常不融洽?这对费舍夫妇来讲是多么可怜和尴尬啊。毕林普太太的意见得到了霍华德的赞同,因为霍华德在这方面有足够的经验,以悲剧性的失败结束是这类宴会的最终结果。
毕林普上校说道:“邀请他们夫妇单独吃个饭怎么样?”这个提议同样不能让毕林普太太称心,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就会让客人们觉得自己被怠慢,或者让他们误以为我们在英国没有上得了台面的朋友。毕林普上校接着又提出建议,先带着费舍夫妇去看戏,然后再一起去萨伏伊饭店用餐。但这仍不能让毕林普太太满意。毕林普上校说道:“我们必须有所行动才是。”“是啊,我们要有所行动。”毕林普太太应声说道。事实上,毕林普太太并不希望上校插手这件事。皇家禁卫军上校的所有高贵气质毕林普上校都具备,这也不辱他“优异服务勋章”得主的名号,但是事关社交就不是他的长项了。毕林普太太认为款待客人这样的事情由她和霍华德来办就可以了。就这样,直到第二天早晨他们也没讨论出个结果。下午六点钟,上校去俱乐部打桥牌,而霍华德也正受毕林普太太邀请在这时顺路去他家喝茶。
霍华德的到来使得这件事情变得不可阻挡起来。霍华德和毕林普太太在接下来的几周就其利弊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他们的想法涉及了各种立场和各个角度。然而谁也没料到,毕林普上校才是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者。有一回,霍华德和毕林普太太正精心谋划且苦无对策的时候,在场的毕林普上校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去留一张名片不就行了吗?”霍华德立即称赞“绝妙至极”。毕林普太太也为此长舒了一口气,满心惊喜。毕林普上校在霍华德眼中始终是一个非常自负又自大的家伙,根本配不上他太太(这一点毕林普太太是知道的)。但此时此刻,毕林普太太看霍华德的眼神里仿佛充满了自豪,像是在说:“看吧,虽然这个男人看起来很闷,有时候还笨笨的,但是在危急的时候总能让问题迎刃而解,他是非常靠得住的,这就是真正的英国男人。”
像毕林普太太这样的女人,一旦有了目标,就会立即付诸实施。她首先给管家打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