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28〕《叛乱》鲁迅在《〈铁流〉编校后记》中说及的《现代文艺丛书》编印计划,原曾列有此书,注明成文英(即冯雪峰)译,后来或未译成。改题《克服》的中译本系瞿然(高明)译,一九三○年十一月上海心弦书社出版。
〔29〕德文:“D.富曼诺夫:《红色的英雄们》,A.斐檀斯译,一九二八年柏林青年国际出版社出版。”
〔30〕《赤色陆战队》鲁迅的译文《革命的英雄们》,系据德译《红色的英雄们》重译。富曼诺夫的原作题为《红色陆战队》。
〔31〕“roteDessert”俄语作HTYNIXNFY,意为“陆战队”,并非诨号。
〔32〕唆罗诃夫(M.A.ITUTnTJ)通译萧洛霍夫,苏联作家。
著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等。
〔33〕顿州指顿河地区。
〔34〕哥萨克原为突厥语,意思是“自由人”。十五六世纪时,俄罗斯一部分农奴和城市贫民因不堪封建压迫,流亡至南部草原和顿河流域,自称哥萨克;沙皇时代,多被用作兵士。
〔35〕贺非即赵广湘(1908—1934),河北武清人,翻译工作者。他译的《静静的顿河》第一卷,于一九三一年十月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鲁迅曾为之校订、译“作者小传”并写“后记”(“后记”现收入《集外集拾遗》)。
〔36〕《新俄新作家三十人集》即《新俄新小说家三十人集》。
〔37〕班菲洛夫([.FoFHTJ,1896—1960)通译潘菲洛夫,苏联作家。著有《磨刀石农庄》、《亲娘般的伏尔加河》等。《勃鲁斯基》,即《磨刀石农庄》(俄语勃鲁斯基意即磨刀石),林淡秋曾译有第一部,名《布罗斯基》,一九三二年上海正午书局出版。
〔38〕伊连珂夫(B.M.cUJPF]TJ)一译伊利英科夫,苏联作家。著有《主动轴》、《太阳的城市》等。《世界革命的文学》,莫斯科发行的期刊(德语版)。
〔39〕全俄无产作家同盟应为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一九二五年成立,至一九三二年解散。
〔40〕库兹巴斯库兹涅茨克煤矿区的简称,在西伯利亚西部托姆河流域。巴库,在格鲁吉亚,位于里海西岸。斯太林格拉特,即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现又改称伏尔加格勒。
〔41〕《文学月报》“左联”机关刊物之一,一九三二年六月创刊。初由姚蓬子编辑,第一卷第三期(一九三二年九月)起由周起应编辑。上海光华书局出版,一九三二年十二月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查禁。
〔42〕周起应即周扬。他译的这篇小说题作《焦炭,人们和火砖》,载《文学月报》第一卷第二号(一九三二年七月十日)。稷林是小说中的砖石工人。
《苦蓬》译者附记〔1〕
作者BorisPilniak曾经到过中国,上海的文学家们还曾开筵招待他,知道的人想来至今还不少,可以无须多说了。在这里要画几笔蛇足的:第一,是他虽然在革命的漩涡中长大,却并不是无产作家,是以“同路人”的地位而得到很利害的攻击者之一,看《文艺政策》就可见,连日本人中间,也很有非难他的。第二,是这篇系十年前之作,正值所谓“战时共产时代”,革命初起,情形很混沌,自然便不免有看不分明之处,这样的文人,那时也还多——他们以“革命为自然对于文明的反抗,村落对于都会的反抗,惟在俄罗斯的平野和森林深处,过着千年前的生活的农民,乃是革命的成就者”。
然而他的技术,却非常卓拔的。如这一篇,用考古学,传说,村落生活,农民谈话,加以他所喜欢运用的Erotic〔2〕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