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所谓‘同路人’们的文学,和这(无产者文学),是成就了另一条路了。他们是从文学向生活去的,从那有自立底的价值的技术出发。他们首先第一,将革命看作艺术作品的题材。他们明明白白,宣言自己是一切倾向性的敌人,并且想定了与这倾向之如何,并无关系的作家们的自由的共和国。其实,这些‘纯粹’的文学主义者们,是终于也不能不拉进在一切战线上,沸腾着的斗争里面去了的,于是就参加了斗争。到了最初的十年之将终,从革命底实生活进向文学的无产者作家,与从文学进向革命底实生活的‘同路人’们,两相合流,在十年之终,而有形成苏维埃作家联盟,使一切团体,都可以一同加入的雄大的企图,来作纪念,这是毫不足异的。”

    关于“同路人”文学的过去,以及现在全般的状况,我想,这就说得很简括而明白了。

    一九三○年八月三十日,译者。

    ※※※

    〔1〕《十月》苏联“同路人”作家雅各武莱夫描写十月革命时期莫斯科起义的中篇小说,作于一九二三年。鲁迅于一九二九年初开始翻译,次年夏末译毕。至一九三三年二月始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列为《现代文艺丛书》(鲁迅编)之一。

    此书前四章的译文,最初曾分刊于《大众文艺》月刊第一卷第五、六两期(一九二九年一月二十日及二月二十日);第五章起至末章,译出后未在报刊发表过。

    雅各武莱夫(E.d.k]TJUIJ,1886—1953)通译雅柯夫列夫,苏联小说家。十月革命前开始文学创作,曾参加“谢拉皮翁兄弟”文学团体。著有中篇小说《自由民》、《十月》,长篇小说《人和沙漠》等。

    〔2〕本篇最初印入《十月》单行本,未在报刊上发表过。

    〔3〕《文学底俄罗斯》理定主编的一种文艺丛书,第一集出版于一九二四年,题为《文学的俄罗斯·当代俄国散文集》,选辑了二十八位作家的自传及作品。

    〔4〕《作家传》原题《QPXNYIUP》(《作家》),副标题为《当代俄罗斯散文作家自传及画像》,一九二八年出版于莫斯科。

    〔5〕战时共产主义苏联在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年间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所实行的政策,以动员国内一切资源,保证前线需要。内容包括由国家控制全部工业;实行对外贸易垄断制;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私人贩卖粮食等项。

    〔6〕新经济政策苏联在国内战争结束后,于一九二一年春天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不再实行不要市场和越过市场的直接的物品交换,并用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

    〔7〕“同路人”一九二一年前后,苏联文艺评论界用以称呼“谢拉皮翁兄弟”团体为代表的作家,意味着他们同情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同走一段路。

    〔8〕“绥拉比翁的弟兄”又译“谢拉皮翁兄弟”,以德国小说家霍夫曼的同名小说(内容描写谢拉皮翁兄弟六人,各自代表一种不同的个性)命名的文学团体。一九二一年成立于彼得格勒(今列宁格勒),一九二四年解散。他们主张作家不问政治,无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否定文学的社会意义。代表人物有伦支、左琴科等。

    〔9〕艺术之家又称“艺术府”。一九二八年秋在列宁格勒成立的艺术府和文人府(文学家之家),是当时的文艺家聚会及朗诵的场所。

    〔10〕淑雪兼珂(L.L.rTAIF]T,1895—1958)通译左琴科,苏联“同路人”作家。一九二一年开始文学活动,作品大都以小市民的生活琐事为题材。主要作品有短篇集《可敬的公民》等。

    〔11〕巴尔底山俄语QNHYPfNF(游击队)的音译。

    〔12〕P.S.Kogan戈庚(Q.d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