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4/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写,是一个小市民范围内的细小的批评。……”

    现在译出的这一篇,便是勃劳绥惠德尔所选的一个标本。

    亢德写这为社会和自己的虚荣所误的一生的径路,颇为细微,但几乎过于深刻了,而又是无可补救的绝望。培因也说,“伊的同性的委曲,真的或想象的,是伊小说的不变的主题;伊不倦于长谈那可怜的柔弱的女人在伊的自然的暴君与压迫者手里所受的苦处。夸张与无希望的悲观,是这些强有力的,但是悲惨而且不欢的小说的特色。”大抵惨痛热烈的心声,若从纯艺术的眼光看来,往往有这缺陷;例如陀思妥也夫斯奇的著作,也常使高兴的读者不能看完他的全篇。

    一九二一年八月十八日记。

    ※※※

    〔1〕本篇连同《疯姑娘》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一年十月《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十号《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后收入《现代小说译丛》第一集。

    〔2〕明那·亢德(1844—1897)通译康特,芬兰女作家。曾参加资产阶级民主改革运动,作品有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剧本《工人的妻子》等。

    〔3〕单湄福尔现名坦佩雷(Tampere),芬兰西南部的城市。

    〔4〕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著有《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俄国印象记》等。

    〔5〕泰因(1828—1893)通译泰纳,法国文艺理论家、史学家。

    著有《英国文学史》、《艺术哲学》等。斯宾塞(1820—1903),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综合哲学体系》十卷、《社会学研究法》等。弥尔(1806—1873),通译穆勒,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著有《逻辑体系》、《论自由》(严复中译名分别为《穆勒名学》、《群己权界论》)等。蒲克勒(1821—1862),通译巴克尔,英国历史学家,著有《英国文明史》等。

    《战争中的威尔珂》译者附记〔1〕

    勃尔格利亚〔2〕文艺的曙光,是开始在十九世纪的。但他早负着两大害:一是土耳其政府的凶横,一是希腊旧教的锢蔽。

    直到俄土战争之后,他才现出极迅速的进步来。唯其文学,因为历史的关系,终究带着专事宣传爱国主义的倾向,诗歌尤甚,所以勃尔格利亚还缺少伟大的诗人。至于散文方面,却已有许多作者,而最显著的是伊凡跋佐夫(IvanVazov)〔3〕。

    跋佐夫以一八五○年生于梭波德〔4〕,父亲是一个商人,母亲是在那时很有教育的女子。他十五岁到开罗斐尔(在东罗马尼亚〔5〕)进学校,二十岁到罗马尼亚学经商去了。但这时候勃尔格利亚的独立运动已经很旺盛,所以他便将全力注到革命事业里去;他又发表了许多爱国的热烈的诗篇。

    跋佐夫以一八七二年回到故乡;他的职业很奇特,忽而为学校教师,忽而为铁路员,但终于被土耳其政府逼走了。革命时〔6〕,他为军事执法长;此后他又与诗人威理式珂夫(Vel^ish-kov)〔7〕编辑一种月刊曰《科学》,终于往俄国,在阿兑塞〔8〕完成一部小说,就是有名的《轭下》,是描写对土耳其战争的,回国后发表在教育部出版的《文学丛书》中,不久欧洲文明国便几乎都有译本了。

    他又做许多短篇小说和戏曲,使巴尔干的美丽,朴野,都涌现于读者的眼前。勃尔格利亚人以他为他们最伟大的文人;

    一八九五年在苏飞亚〔9〕举行他文学事业二十五年的祝典;今年又行盛大的祝贺,并且印行纪念邮票七种:因为他正七十周岁了。

    跋佐夫不但是革命的文人,也是旧文学的轨道破坏者,也是体裁家(Stilist),勃尔格利亚文书旧用一种希腊教会的人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