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把这两个词牌放在一起好像有点搞怪。提起《声声慢》谁都会想起李清照那凄楚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秋风秋雨愁煞人,怎么看也没有一点喜气。可是就有人曾经用这个著名的慢曲填过一首跟新郎有关的词,而且还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纸幽默搞笑版的判词。

    还是先说《声声慢》的来历。《声声慢》原名《胜胜慢》,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也是一个颇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人。他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在开封府和礼部考试时都名列第一。“晁张班马手,崔蔡不足云”。这是黄庭坚称赞当时的他和张耒就像司马迁、班固一样,而远超过汉代的崔瑗和蔡邕。但正是这样一个才气纵横,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却一生潦倒,功名蹭蹬。这不能不说和他的老师苏轼有关。其实所谓苏门四学士,并不是真的是苏轼的学生,他们仰慕苏轼文名,甘愿在为人为文方面以他为楷模,而苏轼对真正有才华的后生从来是不遗余力地推荐褒赞,晁补之、秦观、张耒、黄庭坚四人难得始终以苏轼的立场为自己的立场,在那个党争混乱是非难辨的大气候下,殊为不易。

    晁补之因为官场不顺,生活一直比较困窘,但这并不妨碍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有一次在一个大暑天,苏轼到扬州访他,晁补之命人用一个大木盆装了一大盆清凉的泉水,然后在水中放入大朵的白莲花。清凉的水色花容让人暑意顿消。能想出这样有创意的点子,可见晁补之的生活情趣。

    宋代,“歌儿舞女以终天年”是高祖皇帝在世时就为大臣们定下的优惠政策,为鼓励大臣们尽情享受生活少生异心,宋代给朝中官吏们的俸禄是很优厚的,更鼓励大臣蓄养家妓。但买妾不是一次买断,而有一定的年限。有约三五年的,雇用婢女则最高年限为十年。有的小妾和婢女期满后不忍离去,但如父母不同意,也不能留下。若婢女几经转雇,其身价往往看涨,具有特殊才能的婢女相当昂贵。即使如苏东坡、辛弃疾这样人品学识堪称楷模的人,在当时大风气下也不能免俗,家中大多养有许多家妓。一般士大夫家庭期满后多送婢女还乡,让其婚嫁。所以宋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送别家妓的词。那些玲珑聪慧的女孩子,如果跟主人建立了超出寻常的感情和关系,也有可能被收为妾,但并不容易,必须要征得女孩家人的同意,并不能强娶。

    晁补之就有一个这样的家妓,名叫荣奴,他有两首词专门是为她的离去而作。这让人想起《红楼梦》中的那些女孩子,一个个以离开大观园为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似宝玉,对每个女子都真心相待,但晁补之对这荣奴看来是动了一些真心:一首《点绛唇》里说:“檀口星眸,艳如桃李情柔惠。据我心里,不肯相抛弃。哭怕人猜,笑又无滋味。忡忡地,系人心里,一句临歧誓。”词写得很直白也有真,好像是很无奈的眼睁睁地看着美丽的荣奴离去,好像他们之间曾有过相许的誓言。晁补之的词豪放处不逊于东坡,这首小令也当得清新蕴藉,柔丽绵邈。

    朱门深掩,摆荡春风,无情镇欲轻飞。

    断肠如雪,撩乱去点人衣。

    朝来半和细雨,向谁家、东馆西池。

    算未肯、似桃含红蕊,留待郎归。

    还记章台往事,别后纵青青,依旧时垂。

    灞岸行人多少,竟折柔枝。

    而今恨啼露叶,镇香街、抛掷因谁。

    又争可、妒郎夸春草,步步相随。

    这就是那首《胜胜慢》,题序明言是为荣奴的离去而作,言下对荣奴的离去甚是不舍,为她今后的命运担忧,荣奴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我们已不知道,但明明知道她此去有可能是“灞岸行人多少,竟折柔枝”,可还要问“抛掷因谁”,这其中的感情几分真几分浅,倒也无意深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