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蓑鲉鳃盖骨上有一扁棘;鳃孔宽大。它的背鳍很高,鳍棘细长,鳍膜深裂;胸鳍非常的宽大,延伸到尾鳍之后。尾鳍圆形。这种鱼体色华丽,但大多为红色,身上会布有暗色横带。这种鱼分布于印度一西太平洋暖水海域,为小型海洋鱼类。

    老海灵告诉我它们栖息在岩礁或珊瑚丛中,有的见于深水。它们常成对游泳,遇到天敌时,它们会侧身以背鳍鳍棘向对方冲刺。它们的鳍棘上有毒腺,人被刺到后会剧痛,严重者呼吸困难,甚至晕厥。

    蓑鲉的鳍虽然很大,但它们不善于游泳,往往躲在礁缝中,等猎物接近时便立刻捕捉。背鳍上的毒刺,平常由一层薄膜包围着,当遇到敌害时,膜便破裂,而用毒刺攻击对方。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里不仅有水下生物,竟然还生活着鳄鱼。两只体型巨大的鳄鱼从我的身边游过。

    这种体形巨大c略显笨重的爬行动物竟然也会出现在这里。我诧异的打量着它们,鳄鱼外表上和蜥蜴稍类似,属于肉食性动物。鳄强而有力,长有许多锥形齿,腿短,有爪,趾间有蹼。尾长且厚重,皮厚带有鳞甲。就我所知目前公认鳄鱼品种一共是23种。

    老海灵说他之所以把鳄鱼也圈养在这里,主要是因为考虑到鳄鱼在进化史上的地位。鳄鱼是现存生物中与史前时代似恐龙的爬行类动物相联结的最后纽带。同时,鳄鱼又是鸟类现存的最近亲缘种,大量的鳄鱼化石已被发现,根据这些广泛的化石纪录,我们有可能建立起鳄鱼和其他脊椎动物间的明确关系。老海灵好像是一个生物学家,他对这些海洋生物的了解已经超出普通人的范围。

    一条危险的家伙开始攻击我的气囊,那是一只刺鳐,它属于软骨鱼类,它们的身体扁平,尾巴细长,有些种类的刺鳐的尾巴上会长着一条或几条边缘生出锯齿的毒刺。被刺鳐刺死的案例并不多,刺鳐攻击人是“相当罕见”的海底事故。

    在中国,刺鳐又被称为黄貂鱼,它们的招牌动作是状如翅膀的胸鳍波浪般在海里摆动,尾部软骨组织细长如鞭带有毒刺。

    已知的刺鳐大约有480种,我在1995年的《危险海洋生物─野外急救指南》中曾经见过,刺鳐是目前所知体型最大的有毒鱼类,尾部可达37公分长。被刺到胸腔,会造成重伤或直接死亡,如果是心脏部位受伤的话,需要紧急开刀,不过伤及心脏通常都难逃一死。

    一条海鳗加入了这个无聊的撞击游戏中,它并不畏惧刺鳐,在老海灵的水下博物馆里它们是难得的一对好朋友。

    海鳗体型呈长圆筒形,尾部侧扁。尾长大于头和躯干的长度之和,眼睛程椭圆形。它的嘴巴很大,舌头附于口底。上颌牙强大而锐利,有3行,犁骨中间有10~15个侧扁大牙。它的身上没有鳞片,但有侧线孔140~153个。

    海鳗的背鳍和臀鳍与尾鳍相连。身体程黄褐色,成年海鳗沿背鳍基部两侧各有1条暗褐色的条纹。

    它们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游泳迅速,栖息于水深50~80米的泥沙或沙泥底海区。大多栖居在泥洞内,在浪大水浊时出动觅食,傍晚和凌晨更为活跃。

    它们喜欢吞食虾c蟹c鱼类和乌贼等。母海鳗7~9月捕食强度较高,因为它们的生殖期在4~7月。一条母海鳗怀卵量18~120万粒。卵程球形,卵径164~167毫米。仔c稚鱼的发育有显著变态,从叶状体变为幼鳗在水温20c的地方大约需要15天完成,这时海鳗的体长约为70毫米。成年海鳗会长到约 600毫米左右,重1~15千克。

    这种鱼有明显的洄游现象,在东海和黄海的中国近海,可分为3群。第1群为黄c渤海群,洄游于济州岛西南越冬场与海州湾及渤海之间,5~6月进入海州湾北上,10月以后向东南洄游。第 2群是洄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