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姜琬次日再去上课的时候,正好是月末。

    南朝官办学校的学生,课程是统一安排的,第一年学诗经和论语,次学尚书公羊传谷梁传,这三本要学一年半,接着讲易周礼孝经仪礼,这四本学两年,再之后用三年的时间学习礼记和左传。

    学生在学期中,每月举行一次“月考”,年终举行一次“岁考”,取得的成绩都要记录下来。

    因为诗经刚学完毕,接下来要开讲论语,宗东方通知中间选个一两日进行月考,吩咐诸位学生做好准备。

    月考的成绩会录入每位学生的档案,到了年考的时候,适当要参照、对比着给学生打分。

    国子监规定,县学年考成绩优秀的,可以举荐入州学,而州学拔尖者,又可以选入府学,到了府学,上面的路就更宽了,太学、国子学,都有可能向你招手,只要你有足够的颖悟。

    这一届的皇帝裴秀很开明,估计是受了李世民当初在幸端门上振臂一呼的启发,虽没叫唤“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但他不遗余力地靠着科举网罗全国人才的劲儿,不比唐朝差到哪儿去。

    听说他还常私服巡视每三年一考的秋闱,亲自主持宫廷复试,几乎就是全面无死角地为朝廷纳贤选才。

    穿越过来遇上这样的皇帝,姜琬觉得自己算很幸运了。

    月考的形式一般是“贴经”,所谓的“贴经”,和他上一世的语文考试中的句子填空有些类似,就是把诗经中的篇章挑出来,中间抹去一行或若干,由学生来补上。

    说白了就是做填空题。

    比如试卷上写一句:桃之夭夭。后面空了出来,学生就要填上:灼灼其华。

    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出题方式。

    这样的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习过的经书熟记于心的程度,很大程度上比较考验记性,所以古人在夸人聪明的时候喜欢用“博闻强识”这个词。

    姜琬上一世有些古文的底子,月考对他来说不算很难的事儿,可眼下犯难的是他的毛笔字。

    古代人在科举选拔的时候,注重身、言、书、判四法,一要观其身,取其体貌丰伟者,就是看颜值,二要观其言,取其言辞辨正者,文官没事打个嘴仗用的上,三要观其书,取其楷法遒美者,以字取人是古人的一项通病,字写的好,不仅能卖钱,还能当官,四要观其判,取其文理优良者,这大概就是要考验推理断案能力的意思了。

    别的先不说,科举前期,书法这一项,是至关重要的,你想,不管县试、府试、还是殿试,考官或者皇帝最先见到的就是考生的试卷,所以第一印象是以字取人。

    字写的不好,就算你文章再锦绣,恐怕走不到面见皇帝那一步就被pass掉了。

    久而久之,书法就成了选官的标准之一。

    所以南朝读书人你无一不工书法。

    就连那位心怀胸怀大略的皇帝裴秀,据说拿出的墨宝也是龙飞凤舞,颇有一番气势的。

    *

    这一日没学新的东西,贾东方宣布完要月考之后,就放任学生自己复习诗经去了。

    姜琬拿出书本,慢吞吞翻着,一边翻一边把他上一世记忆中没有的句子刻进脑子里。

    原主的记忆是指望不上了,里面关于读书的东西非常混乱,即使有,只怕也是类似“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样有关风月的了。

    连着温习了两日,到第三日,早上一来,贾东方便把试卷贴在了教室前的墙壁上。

    姜琬有些忐忑,他上一世虽然读过诗经,但毕竟没有当作课本背诵出来的,这万一要是出题出到生僻的地方,他可就栽了。

    眯眼仔细看了第一题:君子于役。

    后面空了一行。

    姜琬想了想,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