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求救,一家人为楚芊眠的婚约也要进京,因此全家进京。

    在路上还推测过国舅的种种不好,但是嫁到这个家里,觉得温馨不亚于娘家。

    父子一起的笑声,总是让楚芊眠跟着温暖。

    而今天又有一件开心的事情,楚芊眠虽不知道公公再次声明全力支持,但儿子上官廷的出面,让当母亲的大振心怀。

    固然上官廷有楚云期的教导,但他也是国舅的亲孙子,离不开国舅的关怀。

    成亲以后到今天,嫁的这门亲事,依然时时让楚芊眠重温当时喜悦。而嫁后这些年,还能和于归相比,楚芊眠庆幸自己嫁对了人。

    其实有时候想想她和上官知的相遇,冥冥中似有天意,樊家c大殿下都是大媒人。

    。

    彭方郎在接下来的几天,发觉自己干了一件蠢事,那就是在国舅面前指责长公主。

    他是外官,虽然在京里有些知己书信往来,但个中深浅,总不如自己身在其中知道的透。

    他喃喃的对自己道:“这说明二摄政并不冲突?”

    彭方郎敢大张旗鼓在上官国舅面前放肆,就是他听到过一个消息。

    国舅几十年执掌朝纲,以前俞太傅不是他对手。因他的姐姐是上官皇后,大殿下参政后也仰他鼻息。

    摄政长公主,真的好吗?

    国舅会喜欢吗?

    传言中,国舅并不喜欢。因为长公主是个女子,因为安佑王和国舅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好。

    楚云期和上官国舅在孙子上的争执,因楚云期的个性张扬和不避讳,多少让人看出不和气。

    这也是上官国舅和上官知对楚云期不满的最有力一点。

    说到公事,安佑王避嫌。说到上官廷和女儿,他一准儿不知道避嫌二字怎么写。

    在远离京都的外省土地上,谣言纷纷说上官知娶楚姑娘,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上官知曾在没有兵马的情况下,在西宁公然宣扬退婚,向西宁王府求亲。

    在这一点儿上,上官知因出身的不同,而和岳父楚云期的风格不同。

    上官知不是个避嫌的人,他喜欢,他就求亲,他才不管当时和以后会怎么说,就是在当时,说他以亲事而求得西宁王助力,也大有人在。

    而楚云期呢,他一开始是不敢接受铁氏的情意,屡辞多回,直到铁氏弃家到江南,他不是负心人,也没有铁石心肠,不可能辜负铁氏,才成就这段美满姻缘。

    闲话出来的千头万绪,楚芊眠当然也跑不掉。

    有人说楚芊眠为人狡黠,抓住机会把小太子抱在怀里,小太子熟悉了她,就和她亲近,不让她抚养,小太子就哭。

    最后一句,居然猜对。

    有人说上官知看出楚芊眠会牢牢系住小太子,为巩固上官家地位因此求亲。

    说这种话的人否定兵马一说,因为楚芊眠只算西宁王府的表姑娘,西宁王凭什么为她定亲就出兵?

    彭方郎听到的版本,可以说两耳塞满,判断上难免会出错误。而他自己的内心,渐渐不满跟随国舅出关的官员,也让他自己颇受影响。

    一开始没有不满,是觉得他们死里逃生。新丰帝平南,最先得到重用的,当然是出生入死那些。最后封赏最高的,也是这些。比如长公主楚芊眠深入海岛,都说国舅一定心里不平衡。

    彭方郎就在那个时候觉得不公平,怨言在心底滋生。所以,他把上官国舅想的更和他一模一样。

    以至于这一回进京碰了不大不小的软钉子。

    如果上官国舅对他斥责摆脸色,彭方郎只会不服气或者害怕,倒不会心里没边际的发虚。

    这种虚空的整个人都可以吞没,不管怎么挣扎也无处着力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