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cāo的安内大见成效,现在该攘外了,可还是没有袁绍反应得迅速。袁绍听说曹cāo杀了董承、董贵妃,又把献帝给甲兵保护了起来,便抓住这个机会命那会写妙文章的qiāng手陈琳,写了一篇声讨檄文指责曹cāo,大意为:
软禁天子,残害栋梁,违法乱纪,残暴荒唐,亲爹买官,爷爷党,下戮人民,上虐廷堂,擅断万机,扰乱朝纲,心如蛇蝎,形似豺狼,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除不足以慰忠良。
总之是把曹cāo骂了个狗血淋头,臭熏三代。
那曹cāo却是肚量大得很,还是不理睬袁绍的公开宣战,还是怕袁绍?现在已经不是了,早在建安四年八月,曹cāo便主动向袁绍开了战,自己提军进驻黎阳与袁绍相持,又命吕布的降将臧霸等人攻入了青州,连破齐、北海、东安等城,在袁绍的侧翼埋了根硬钉子,就是现在,部将于禁仍正屯军河上与袁军对峙。
那么,还是在担心南边的张绣?也不是,两月前,张绣已经主动第二次向曹cāo投降了。
五十五 会投降的人才是高手
一部《三国演义》迷倒多少国人,有人认为是三实七虚,子金山自己研究的结果:应该把比例反过来。其实现在好多对人、事的评价都可以反过来设比例的。
一部三虚七实的小说,竟能改变历史进程,据载,清朝的祖宗们就是怀揣着一部《三国演义》,将偌大中国置于铁蹄践踏之下的。
清朝末年,大西北回民bào dòng,首领马占鳌于太子寺对决湘军名帅左宗棠,势弱之下出了绝招:派表弟马海晏率敢死队员三百名,趁深夜潜入湘军腹地,借隆冬严寒,浇水筑堡,引天明后大惊的湘军围攻,马占鳌则趁势从外突击,一战大获全胜。
马占鳌给此计取名为“黑虎掏心”。大胜之下,马占鳌力排众议,向清军投降。左宗棠正值败局难以收拾、更难向清廷jiāo代之际,惊闻马占鳌投降,喜出望外,当然少不了厚赏马占鳌,马占鳌因此被委任为三旗督带兼中旗旗官。这便是名扬中外的马占鳌趁胜妙降。
其实此举没啥新创意,也是从一部三国中学来的法门,而且罗老先生在此事上也并没有演义,多部史书均有明载。这便是张绣未败先降曹,正应了那句老话:识时务者为俊杰!
实际上,当时识时务者的俊杰是贾诩。
就当时中国的乱战局势来说,已经凸显出两大超强军事集团争霸天下的苗头,当时的曹cāo、袁绍,恰如后世冷战时期的美苏两国,一些二流小国都不免要决定自己分投哪个阵营,跟风使舵更需要先看准。
同样,袁绍与曹cāo也要不遗余力地拉拢第三世界的各个小国,那张绣所处的穰城,由于地处荆州的前沿,曹cāo的后方(对北部的袁绍而言),更是双方争夺的要点。
袁绍派来招降张绣的人先到了穰城,并亲笔写信给贾诩,请这位大明白人帮助说服张绣,联合灭曹。军政大事,贾诩岂敢耽搁?立即去找张绣。
袁绍当时手握四州,不但地广兵强,而且声望极高,论其才智,在当时群雄中,亦当首屈一指;而曹cāo的所谓后方仅是破烂不堪的兖州,东面还有公开叛乱的徐州刘备牵扯着,本身所处的豫州实际只控制北半部,且南北有劲敌虎视。两人的强弱是分明的。
张绣怎么掂量,觉得也应该向袁绍倾斜,正在设宴招待袁绍之亲善大使时,贾诩到了,未曾入席陪客,先问客来何意?那还用问吗?当然是来搞袁张亲善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
贾诩当场质问:“袁绍对亲兄弟都不能包容,怎能包容天下豪杰?”双方还没谈判,关系先破裂了。
张绣惊惧圆场:酒桌上不谈业务,自古醉汉说话不算数。
客离后埋怨贾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