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拱手礼与其相似的礼仪称作揖,是中国古代开始的,相见或感谢时常用的一种礼节。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

    一说古人以左为敬,又有人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女子行拱手礼时则正好反过来,这是因为男子以左为尊,女子以右为尊。

    拱手礼又叫作揖、抱拳礼,是中国人传统的见面礼,其历史非常悠久。《论语·微子》曾载“子路拱而立。”

    这里子路对孔子所行的就是拱手礼,拱手礼的正式称呼应该叫揖礼。

    据说中国古代的礼仪绝大多数都源自西周初年周公开创的“周礼”。《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先君周公制周礼”,而周公所“作”的礼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且非常的细致。周代礼乐文化的主要内容都保存在到《周礼》、《仪礼》和《礼记》这三本书中,即通常所说的“三礼“。

    其中《仪礼》一书对当时人所要遵守的日常礼仪细则记载的十分详细,有兴趣的人可以参阅这本书,以窥见那个时代贵族生活的精神风貌。在《仪礼》中,规定士与士之间的交际礼仪的这一部分叫做相见礼,而揖礼就是相见礼之一。

    手位:

    拱手礼之核心动作便是“拱手”。《尔雅·释诂》郭璞注曰:“两手合持为拱。”

    即双手相交而握。具体如何握;十指是否互有交叉;哪只手在外;男子和女子行拱手礼手型是否相同;中国古礼有吉凶之别,拱手礼又以何为吉凶之别。这些细节在中国传统社会都有较为严格的规范。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手部》曰:“谓沓其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凶拜反是。九拜必皆拱手”。

    据此记载可以得知,行拱手礼时,一般右手在内,左手在外;中国古人以左为敬,所以行拱手礼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重。若遇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女子行拱手礼时,左手在内,右手在外,若遇丧事行礼,则反之。

    两手相握置于何位?有拱手齐眉;有拱手置前胸。前者两手相握,双臂前伸如环抱,举手过额,此乃“帝揖”。

    在中国传统社会用于祭祀,后被用来向皇室行礼。后者双手正对胸口,不高于颚不低于胸,平臂行礼。两者共通之处在于皆是两手相合,向上举。

    手型:

    拱手礼可有捧手、抱拳等基本手型。捧手。捧是拱手礼的基本手型。

    《辞源》释义:“捧手,犹拱手,表示敬佩。”

    这就是说捧手的动作应为两手相拱。基本动作是双手在胸前叠合,手型如拱,立而不俯。抱拳。

    身形:

    行拱手礼时,身姿有直立和向前躬身两种。直立拱手在传统典籍可见到相关记载。如《礼记·曲礼上》载:“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又如《论语·微子》载:“子路拱而立。”

    即行拱手礼时,身形直立,不仰不俯。古之拱手礼还可拱手至额,俯身向前。此论在本文“拱手礼与鞠躬”段落已有引证,此不再述。

    礼仪姿态:

    古代行拱手礼,身体和手都不动。现代行拱手礼,身体立正,两臂如抱鼓伸出,双手在胸前抱举或叠合,自上而下,或内而外,有节奏的晃动。左手掌心平张,向下压住右拳,正对胸口,不高于颚不低于胸,平臂行礼此乃“王者对揖”“时揖”“平揖”。

    平辈行礼,左手手心向内贴于低于胸口,直身行礼,此乃“士揖”“下揖”。

    上位者还礼,双手平伸指间交错,左手在外,两掌心向内,双臂前伸如抱一环,举手至颚,欠身行礼,此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