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不久的庙宇,大雄宝殿的佛像还没镀金,偏殿也才盖一半。他俩换上干净的和尚衣服后,陈立夫才发现这位和尚十分面熟,就问他:"您是否就是发誓建庙的拜韦佗的和尚?"和尚惊讶地回答:"是啊,施主为何动问?"陈立夫便将幼年时代二人碰过面的事说了出来,和尚很动感情地告诉他,一个人只要立下志向去做,没有不成功的。可以说,和尚的一席话胜过陈立夫读十年的书。从那时起,陈立夫的信念更加坚定,这就是将来要用不懈的努力去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第三部分 8.立夫背起行囊闯世界(2)
陈果夫、陈立夫虽然是亲兄弟,但由于年龄相差较大,所以幼年时期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且无共同的语言与爱好。陈果夫上塾馆时,陈立夫刚两岁,而当陈立夫读书时,陈果夫又远走湖南,弟弟只知遥远的湘江滨有个兄长,而哥哥也只是在家书中说一些勉励弟弟努力学习的套语,因此,兄弟俩的感情只是血缘xìng的,只是到后来,兄弟俩才真正在感情上、在事业上走到了一起。即使是这样,哥俩之间的感情也还是相当深的。当陈果夫时而湖南、时而南京、时而杭州奔走求学的时候,陈立夫总是十分羡慕,他也想外出闯世界。但父亲不让两个儿子都外出,另外祖母又特别宠爱,所以陈立夫在沈氏塾馆一直念到了小学毕业。他已经14岁了,对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更加向往。这时,二叔陈其美又一再来信催促,希望陈立夫到上海来读书。此时陈果夫正患肺病在上海休养,三叔陈其采也在上海,所以陈立夫的父亲便放心地让他到上海去读书,去领略外面那精彩的世界。
1914年秋天,对于陈立夫来说是一个难忘的秋天,不仅是因为这年秋天多么诱人,而主要是因为这个秋天成了陈立夫人生历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陈立夫终于背起了行囊,走出了他的故乡,走出了他的童年时代,走进了五彩缤纷的大上海,考入南洋路矿学校中学部,开始接触自然科学知识,学习英文。这和沈氏塾馆相比,无疑是一个崭新的天地,陈立夫一下子竟爱上了自然科学,对采矿技术尤感兴趣,心中立下志愿,将来当一个采矿工程师。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孜孜不倦地看各种书籍,再加上本身的聪明,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陈立夫的学习状况让大家都很欣慰,二叔、三叔都倍加疼爱他,陈果夫也为有这样一个懂事争气的弟弟而感到自豪。
过了一阵子,二叔陈其美前往东北大连筹建奉天革命党机关,离开上海,但他在经济上给予陈立夫全力资助,为他在上海安心读书解除了后顾之忧。此时,陈果夫也因百无聊赖,便与三叔陈其采还有杨普竹等人,一起拜刚从国外回来的经济学家薛仙舟为师,学习德文。每天早晨7点钟,便在上海阿瑞里王亮畴先生的家中听薛仙舟讲课,遇到星期天,陈立夫也来到这里,跟着他们学习两句德文。上完课后,陈果夫与陈立夫便拉着三叔陈其采一起去逛街,或到豫园去游玩。这段时间,兄弟俩第一次有较多的时间待在一起。他们学习、玩耍、jiāo谈,过从甚密,这使兄弟之间更加亲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件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就在陈立夫到上海上学后的第三年,陈其美被袁世凯派人暗杀。这突如其来的事件简直让陈立夫透不过气来,陈立夫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因为,二叔是他的精神支柱,是他的经济靠山。二叔的去世无疑使他在上海失去了强大的经济后盾,陷入十分窘迫的境地。无奈,陈果夫只好回浙江。陈立夫也想辍学,他的学业正处于关键时刻,如果丢下,将前功尽弃。因此,三叔陈其采坚决不允许他回家,并答应今后的生活费用一概由他负责。因陈其采此时已进入上海金融机构,负担一个人的生活与学费还是有能力的。这样,陈立夫便留下来继续完成他的学业。只是,经济上不如原来宽裕,再加上哥哥陈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