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赫尔利、魏德迈等对华渐具诚意与热情,故遇事多能谅解。而魏德迈且以
余守重庆,则彼亦愿共患难、同生死、决不离左右之言相约,更使余有得道多助之感矣!
11月30日,赫尔利出任驻华大使,开
始积极、公开的扶蒋fǎn gòng活动。
对此,蒋介石甚为满意,特别使他振奋的是,在赫尔利的促成下,由纳尔逊率领的美国战时生
产代表团来华,帮助guó mín dǎng政府建立战时生产局,并成立以增产军需品为主要任务的“中美联合生产委员会”。12日,在美国的主持
下,用美国军械装备和训练了guó mín dǎng军队36个师。与此同时,赫尔利还担当国共两党谈判的调解人。
魏德迈更不待言,对蒋是
言听计从。
他于12月初,向蒋提出建议:为防贵州省省会贵阳万一陷落,应预作由重庆迁都昆明的准备。蒋对魏德迈这种“忠
心”很欣赏。
尤其令蒋感动的是,当他表示:“余纵在渝被敌包围,亦决不离渝一步。”魏德迈当即说:“如委员长不离渝,
我也决不离开左右!”蒋自鸣得意地在日记里写下了对此事的感慨。
1945年 1
【1月6日】
上午,与赫尔利商谈对中共继续谈判方针,决定彼与子文、雪艇(王世杰)、文白(张治中)等飞延安协商,以为
最后之诚谈。如其能有效,则军事乃可统一指挥;否则,其责在彼而不在我,且我已尽诚意,再无其他方法矣!
蒋介石口口声
声要“自立自强”,可关于国共谈判问题,他却离不开美国人赫尔利,总是让他出面来处理。这不,他又“与赫尔利商谈对中共继续
谈判方针”。
难怪有南洋侨胞来信提问:“中国的内政问题,怕自己不能解决吗?为什么要请美国人来处理?”《解放日报》,
1946年11月8日出版。这说明蒋介石实际上并没有独立主权国领导人所应具有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1944年8月,帕特里克?
赫尔利,以罗斯福特使的身份来华。
美国政府给赫尔利的使命是:
“一、防止国民政府的崩溃;
“二、支持蒋介
石作为中华民国的主席与军队的委员长;
“三、使蒋委员长与美国司令官间的关系和谐;
“四、增进中国境内战争物资
的生产并防止经济崩溃;
“五、为击败日本计,统一中国境内一切军事力量。”
由此可见,赫尔利的使命完全是为了巩
固蒋介石guó mín dǎng的统治,支持蒋介石“fǎn gòng”,使国民政府置于美国卵翼之下,以维持和扩张其在中国的利益。
1944年11月7
日,赫尔利以罗斯福总统私人代表和国共两党调解人身份,随中共代表林祖涵飞到延安,与中国共产党进行谈判,达成五项协议,其
内容如下:
一、中国政府、中国guó mín dǎng及中国共产党应通力合作,为击败日本而统一国内所有的武力,并共同致力于中国的复
兴工作。
二、国民政府应即改组为一联合政府,由一切抗日政党及无党派之政治团体所派代表构成之。
三、联合政府应
遵照孙中山先生所倡原则,创设一民治、民享、民有之政府。联合政府所采政策,其目标应为:提倡进步与民主、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