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全集》第3册第3305页。

    以上宣言不过是蒋介石的官样文章和故伎重演而已。蒋深深知道,他的此次下野是美国联合桂系推倒了他。后来他在中国guó mín dǎng七大作报告时。曾追述第三次下野时说:

    “我之下野的决定,固不能说全无国际环境之影响,但其重要因素,还是由于我们内在矛盾的关系为多。”《革命文献》第77辑第92页。

    蒋介石还称,他的下野还出于对台湾问题的考虑。“如果我不下野,死守南京,那台湾就不能兼顾,亦就不能成为‘fǎn gòng抗俄’的坚强堡垒。”《革命文献》第77辑第110页。

    蒋这段话虽有些牵强,为自己下野寻找托词,但也符合蒋介石的思维逻辑。因为早在1946年10月蒋巡视台湾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台湾尚未被共党分子所渗透,可视为一片净土,今后应积极加以建设,使之成为一模范省,则俄、共虽狡诈百出,必yù亡我国家而甘心者,其将无如我何乎。”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第4卷第461462页。

    当时蒋介石还没料到3年后他会被赶到台湾,但是他却看到了台湾的重要xìng及有利条件,初步形成了经营台湾以作为内战后盾的设想。后来他在guó mín dǎng七大上作政治报告时称:“就算是整个大陆被共产党拿去了,只要保着台湾,我就可以用来恢复大陆。因此,我就不顾一切,毅然决然的下野。”《革命文献》第77辑第93页。

    据笔者观之,蒋介石之所以在下野时选中台湾作为他的“fǎn gòng复兴”基地,是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其一,从台湾地理位置上讲,便于避居困守。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屿,位于大陆东南100多公里的海面上。东北隔着琉球群岛与日本遥遥相对;东面是浩瀚无际的太平洋;西面和西南面隔台湾海峡与大陆福建省和广东省相望;南临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邻。台湾的地理位置具有极高的军事战略价值,被誉为太平洋上一艘“永远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这种有利的地理位置既易于仓皇败退至此的guó mín dǎng军队得以喘息,也易于蒋介石在此设置“流亡政府”,空做“反攻大陆”的幻梦。

    其二,台湾具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先进的工业、jiāo通基础。台湾省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虽然不足全中国面积的4%,但在台湾大小80余个岛屿中,却有驰名中外被誉为“台湾三宝”的米、糖、茶三大物产;有四季不断、品种繁多的水果;有约相当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森林面积总和的“森林宝库”;有200多种已探明的“地下矿藏”;还有丰富的水产资源。与丰富的自然资源相适应,台湾又是较早兴办洋务、修铁路、开矿山、办工厂的地区。日本占据台湾之后,在50年的时间内,为榨取台湾人民的血汗与掠夺台湾资源,进行了广泛的投资,使发电、钢铁、机械、化学、金属等工业逐渐增长;运输、jiāo通、通讯、金融事业也很发达,农业也有所发展。日本投降后,guó mín dǎng政权全面接管了台湾的一切设施与行政权。丰富的自然资源与较先进的工业、jiāo通基础就可成为guó mín dǎng败军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其三,如败退台湾可以同美国进一步勾结,争取“外援”,以利“反攻”成功。尽管美国企图以李宗仁取代蒋介石,但从美国的贯立场与全球战略考虑。美国不会放弃对guó mín dǎng的支持。这一点蒋介石比别人看得清楚,所以在美国发表弃蒋白皮书时,蒋介石并未公开指责美国,这为后来的美、蒋再次合作提供了条件。

    基于上述三点考虑,蒋介石在下野前,将其嫡系部队收缩至东南沿海一线,为其在台湾建立所谓“f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