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策动复职。1927年12月10日,guó mín dǎng中央政治会议决议请蒋复职。1928年1月4日,蒋介石正式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一职,同年10月蒋出任国民政府主席一职、后又任guó mín dǎng中央政治会议主席等职。这就是蒋介石的第一次下台又上台。

    蒋介石第二次下野发生在1931年12月。此次下野一方面是由于蒋的误国政策所致,另一方面也是guó mín dǎng内派系争斗的结果。

    早在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在一次讲话中,首次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由于蒋介石将此方针付诸于实践,遂招致国内各阶级、党派之间矛盾激化,致使综合国力下降,同时纵容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9月18日制造了入侵中国东北的事件。面对日寇对中国的步步入侵,蒋介石仍不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并宣称对日作战“3月必亡”。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同时,此一形势也为蒋介石的反对派所利用。

    本来在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得意忘形,为了实现其“武力统一”的野心,一方面对中共苏区实行“全面清剿”,一方面提出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企图通过这个会议,制定一部设置“大总统”的约法,并把自己推上“大总统”的宝座。当时政界要人吴稚晖、陈立夫、刘健群等人对蒋的主张均表支持。唯guó mín dǎng元老、立法院长胡汉民表示坚决反对。胡的理由是:国民会议xìng质是训政时期政治协商的组织形式,不是权力机关。国民会议的任务是齐一全国国民的心志,以谋中国之统一与建设。它不是国民大会,因而不具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等四权。胡还认为,孙中山的建国大纲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之对内政纲,较任何约法都完备,无需再做钦定式之约法。

    由于胡汉民的主张成了蒋介石当选总统的绊脚石,迫使蒋千方百计地企图搬掉他。当合法手段达不到目的时,蒋便于1931年2月28日夜以非法手段扣押了胡汉民。

    胡汉民被扣,引起社会轰动与反蒋派的激烈反弹。胡汉民派的中央委员纷纷到各地串联反蒋;孙科的再造派离宁去粤;古应芬、陈济棠等准备在广州举旗反蒋。蒋也准备应战,一时战云密布。

    正当战端即开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入侵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国人纷纷要求宁穗双方息争对外。蒋介石被迫释放了胡汉民。10月27日,宁穗双方代表在上海召开和平会议,反蒋派仍以蒋介石下野与改组南京政府为和解的条件。在全国人民抗日舆论与粤方的强大压力下,蒋介石于1931年12月15日辞去国民政府主席、三军总司令兼行政院长之职,再施以退为进之计。

    ---------------

    黄埔路官邸的最后晚餐(2)

    ---------------

    蒋介石下野后,国民政府改为合议制,林森出任国民政府主席,孙科任行政院长,张继任立法院长。蒋虽下野,但事先预作布置,对孙科内阁取拆台政策。孙科上台并非众望所归,而是各派矛盾和斗争的产物,加之蒋下野后设置了重重障碍,使孙无力驾驭南京政府,上台后不到一个月就夭折了。蒋介石看到时机成熟,决定重新上台。他采取拉汪排胡的策略,逼走胡汉民,同时向汪表白“与诸同志久共患难,今身虽在野,犹愿与诸将士誓同生死,尽我天职”中国guó mín dǎng中央党史委员会编:《革命文献》第3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6年11月版。。同时宣称支持汪主政,他主军。1932年3月6日,军事委员会恢复,蒋被推举为委员长。蒋介石以退为进之计再度得以实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