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论》记载了魏晋时期的产量:“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一亩地如果能收10斛粮,那就属于高产了。魏晋的亩比春秋战国时期要大,大约一亩半等于现在一市亩。当时一亩收10斛,等于一市亩收15斛。当时15斛是多少呢?折合现在150升,能装稻90公斤。也就是说,魏晋时期的高产田可以做到亩产90公斤。

    最近,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闵宗殿先生发表论文《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推算出了唐c宋c明c清四个朝代太湖流域的平均亩产:

    唐朝亩产138公斤;

    宋朝亩产225公斤;

    明朝亩产333公斤;

    清朝亩产278公斤。

    清朝的亩产怎么会比明朝还要低呢?主要是引用的文献还不够全面。事实上清朝出现过稻谷产量的飞跃,康熙五十四年,曹雪芹家的亲戚c苏州织造李煦在苏州试种双季稻,前后种了六年,平均亩产810斤,其中最丰收的年份竟然达到了915斤的亩产。清朝的亩已经跟今天差不多,清朝的斤略大于现在的市斤,如果折合成公斤,亩产915斤相当于亩产470公斤,这个产量绝对是古代中国的最高纪录。

    从春秋战国的亩产几十公斤,到唐朝的亩产上百公斤,再到明清两朝的亩产几百公斤,直到今天的超级杂交稻亩产上千公斤,说明稻子的产量越来越高,也说明中国人民对稻子的驯化工作越做越好。

    稻子原本是野生的,正是有了人类长达一万多年的不断驯化,它才从不适合栽种的野生稻演变成适合栽种的人工稻,再从产量很低的普通稻演变成产量很高的杂交稻。

    野生稻的驯化是从哪里开始起步的呢?

    1926年,苏联科学家瓦维洛夫提出了八大起源说,他认为中国c印度c马来c中亚c地中海c埃塞俄比亚c中美洲和南美洲这八个地方都是稻谷驯化的发源地。

    2003年,民族自信心爆棚的韩国人类学家声称稻谷的最初驯化是在韩国,并宣布他们在韩国找到了一万五千年以前的稻谷种植遗迹。

    2011年,纽约大学c普渡大学c斯坦福大学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联合研究成果证明了一个更受国际学界认可的观点:野生稻谷驯化的位于中国,华南地区才是人工种植稻子的发源地。

    从野生稻到人工稻,具体过程无从查考,但是一定充满了艰辛,因为野生稻跟人工稻的区别实在太大了。原始野生稻就像一大丛杂草,有一年生的,也有多年生的,不管一年生还是多年生,它们的种子都非常细小,产量极低,一旦成熟了以后,很快就会从植株上自动脱落,还没等你来得及收割,它已经掉到泥土里去了。

    野生稻一经驯化,很快就受到了热烈欢迎。关于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考古表明,在河南洛阳c陕西华县c山东栖霞c山西晋城等地,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种植水稻。《战国策·周策》也记载:“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民皆种麦。”战国时代的周朝已经变成一个小国,主要位于现在河南洛阳。洛阳的东部该种稻子了,西部农民却拦住黄河水不放,东部老百姓没法灌溉稻田,只好改种小麦。现在河南洛阳并是水稻产区,陕西和山西也不是水稻产区,为什么早在原始社会和战国时期却能大面积种植水稻呢?这是因为当时整个北方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正适合种植水稻。

    可是当时的种植技术非常落后。

    商朝和周朝都种稻,当时没有旱稻,只有水稻。种植水稻需要整齐的沟渠,需要平整c松软c肥沃并且湿润的地块,而商周时代缺乏铁器,挖沟修渠和平土翻地的人力成本太高。为此商周人民发明了“蹄耕”:将捕获的麋鹿圈在田里,经过麋鹿的践踏,田地变得平整,同时枯枝和鹿粪都被踩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