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武陵人,毕竟捕鱼为业,不是导游或驴友,既然‘缘溪行’,就想必不是‘ 缘’长江黄河而行,即使‘忘路之远近,’还能有多远?以至于后来,‘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我靠,要是这个武陵人到海里打鱼,非回不了家不可。
再说还有个‘南阳刘子骥,高士也。’我看也不比那个武陵人强。武陵人那个二货都辩不开东南西北了,他还‘欣然规往’,最后‘未果,寻病终。’我看死的活该,还他妈的装‘高士也!’
这里出现了两个疑问:一是‘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那个武陵人究竟做没做标志?标志是不是过于普通,自己也认不出来了?二是假设标志真的做了,那就是被外人移走了,换地方了?谁干的,不会是桃花源的人干的吧,因为人家‘ 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按照我的推测,无非有以下原因:一是武陵人是把所捕获的鱼放在溪水中做标志的,相当于刻舟求剑,因此标志无法寻找,无法形成地理坐标;二是武陵人真的在溪旁岸边做了标志,待‘及郡下,诣太守说此’时,可能过了很长时间,或者这个人住址离郡离太远,等到把人领来时,岸边草木景象不再,标志也难以找寻;三是武陵人无非酒后梦游桃花源,醒来当真,吹牛逼传出奇闻;四是南阳的那位高士,就像隐居终南山的那些高人一样,也想寻隐,不过此人不太高明,连武陵人都辨不开方向的地方,或者说是吹牛逼的地方,也想巡视一番。好家伙,死了也不知怎么死的,不足为惜啊!
接下来,再看《桃花源记》文中所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感觉‘山有小口’,就如今天的山洞或隧道吧。’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真是别有洞天!按照我的计算,‘数十步’不会超过百步,每步06米,也就50米上下。而‘初极狭,才通人’。能有多远呢,估计也不远,因为‘复行数十步,’感觉‘才通人’,那段也就是数十步,不会超过50米,两段路程相加顶多百八十米。
这些表述,又出现了两个疑问:一是如果这段隧道是直的,那么‘仿佛若有光’显得依据不足,仅仅百八十米的隧道,怎么会仿佛有光呢?二是如果隧道是弯弯曲曲的,是难以存在‘仿佛若有光’的感觉的。三是隧道比较直,但略有弯曲,弯曲幅度很小,但是隧道的那边是‘豁然开朗’。世外桃源和外边一样都是一个太阳,同样的光度下,怎么会感觉到隧道里那微弱的光线呢?
据我沈某人推测,一是隧道里就像今天的高速隧道,墙壁上安灯了。二是武陵这个人是晚上去的,隧道了的光是村子里的住户灯光映透过来的。如果真是这样,这个武陵人真不简单,竟然有晚上打渔的习惯,可敬可敬!
还有,《桃花源记》文中所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可见桃花源的人真的有秦朝遗风,商鞅变法时推出的条形田,这里的人还没忘记。不过‘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就奇了怪了。秦朝时的外衣很宽松,而晋朝时的外衣讲究合体,秦人服饰遗风,怎么能与晋人相同呢?
呵呵,我按推测,无非有以下原因:一是这个武陵人不太讲究着装,或是近视眼c色盲,看不出600年来服饰变化差异;二是桃源人在服饰设计上有与时俱进的能力,能够离开外界影响或指导,设计出与时人一样的服饰。三是即使秦人和晋人服饰外表差异看不出来,还有一点差异,武陵那个二货就更看不出来了,因为秦朝时人是不穿内裤的,晋朝时人们已经知道内裤的重要性了。可惜那个武陵人没和桃园人一起上厕所,也没有拔下人家裤子看,所以当然无从感知。不过,这还增加了一个疑问,就是‘余人各复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