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张贤亮先生的敬重是从认识到他的作品《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深入浅出解构哲学命题这个事情开始的。以前读哲学因为自己的水平不够,哲学就像天书一样难懂。总觉得那是高高在上的知识,自己想成为素质高的人才能学习这种知识。我看书多年之后,偶尔找到张先生的《绿化树》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重新再读,我才知道哲学并不是什么难懂的知识,能懂的就懂,不能懂的就不需要懂,哲学是很朴实的东西,所以我这些年看哲学书就很积极了,能看懂多少就是多少,哲学书籍能传递给我什么我就接受什么,我不再去想书内部书字面外要表达什么,那都是故弄玄虚的人故意设的局。
这几年我在中山公园里收集到了张先生的很多作品,当年在乡下的供销社里摆卖的那本《感情的历程》也被我找到了,买了不止一本。看着这本心仪很久的书终于被我找到了,心里的满足感胜过多吃许多好东西。
我第一次看到张先生的这本《感情的历程》是在乡下的供销社里,那时大哥还在供销社里卖货,我想看看这本书,大哥以权谋私,就把书拿回来给我拿回家看了。我看到这本书是一套小说合集,其中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手里就有单行本。我就看了书里的短篇《初吻》和中篇《绿化树》,虽然我并不能全部理解故事里的全部意义,但一些情节我是记住了。
多年以后,我能读懂了书中的哲学话题,那时候,供销社已经解体了,原来的柜台已经出租了。我问从前的售货员还有那本书吗?她说因为卖不动,已经返回去了。——那时候我在乡下,没有资源,重新得到这本书是我最大的梦想。
我在县城里也买到张先生的小说合集,但就是买不到这本《感情的历程》。
我在密山也在找这本书,我在刚来济南那几年也在找这本书,我在济南生活将近15年了,去年才找到这本书,兴奋之余也感到懈怠。这个时候我已经因为多看了几本书,对张先生的书不怎么感兴趣了,不如原先那么有激情的阅读了。我觉得时代在前进,纠缠于旧事,就没什么意思了。现在是什么年代了?当时是什么年代?现在都是网络时代了,还在纠缠刀割火种的年代的落后意识,这种启蒙时代的读物已经过时了,这些读物只能起到一些启蒙的作用,做不到留存千古的典范的意义。
就在这个时候我找到了这本书,而且还买了好几本回家贮藏。原因就在于储藏当初的那种愿望、那时的感情纠结。偶尔也重读,但在读了许多书以后,再看这本书就感觉是小儿科了,不再是以往高高在上的仰慕了。
人越走越高,越读越薄,人在成熟,不会再回到幼稚园的阶段,总有一天,许多书不适合再陪伴自己左右,都会被抛弃,留下的只会是那些值得起考验的经典书籍。一个人一辈子写不出几部经典,许多经典汇总成河,也够一个人用余生研读的了。
但,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并不是从读经典开始的,经典都是从许多书籍里精挑细选出来的。所以,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多读书、多看几本不属于经典的书没什么不好。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