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我还记得当年在二哥盖房子那年,我去县城帮忙,没事的时候我就去了附近的小学校旁边的小书店里买了一本《巴金全集》回来看。二哥还不以为然的说:这个时候了还有心思看书啊?那个时候我的年纪真的不小了,二哥和大哥在我当时的年纪时都已经成家立业了,孩子都有了,而我在那个时候,一点动静都没有呢,一门心思还在寻找书源上下功夫,根本没想到成家的事。这很让哥哥们瞧不起,而我不以为意,继续在书上寻找着自己的人生出路。多年以后,实在抵挡不住亲人们另样的眼神,就远走他乡,在没有几个亲人的陌生城市里,可以安静地看书,学习新的知识,也没人再提醒我什么成家的事,也没人关心我今后的路子该怎么走,人该怎么活。我后来回乡探亲,在返回济南的时候,费尽千辛万苦把自己在乡下、在密山、在济南收集到的书籍又都搬回到了济南,一路上的辛苦现在想想都会感到一阵阵的头皮发麻。那本当年买的《巴金全集》也在这批带过来的书目当中。

    这本书是巴金先生写的序跋总集,其实没什么趣味可谈可读,但当年就有一个信仰:巴金先生的书就是好书,等自己有了钱,就一定要把《巴金全集》买全了,然后天天看,当做学习写作的教材。当时也是这么做的。这本无味的书在我在乡下的日子,在我没有生活来源、全靠父母养活的日子里,就是我的精神食粮。我总是用书上的话鼓励自己:人在孤独无助的时候不能堕落,不要放弃自己手里的笔,可以通过手下勤奋的笔倾诉自己的困惑和求助。这个想法至今仍是我的写作动力和信仰。

    巴金先生的书当时我已经有了一本四川出版社出版的《巴金选集》第九卷,还有《家》《春》《秋》系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我对巴金先生的信仰也是源自别人对巴金先生的介绍:他是一个写作很勤奋的作家,一直在靠稿费维持生活,从来没有领过作家协会给发的补助工资,我很敬佩这样自食其力的榜样力量,也想过当一个这样的人。——后来我又知道一个榜样:就是写民国题材的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先生,以后我会再写一篇文字说说这件事,现在只说巴金先生的事。

    这两本书现在都在我济南的寓居里收藏着。我在济南最初的日子也买了巴金先生的许多书,包括盗版的《家春秋》系列,还有一本《巴金书简》。那时自己就已经开始收集巴金先生挂名主编的《收获》期刊,家里的书籍落落大满,很是可观。但因为没有了后方,自己要养活自己,不能再像从前那样看书学习,看书就有些有心无力了,时时都有些多年积攒的藏书都看不过来了的危机感——以前一本书可以一看再看,现在一本书能再多看一遍都很难了,有些书是一看再看,有些书直接是买回来就直接拒绝再看了。没时间,没精力了!

    《巴金书简》在那段时间里我就看了许多遍,《家春秋》系列我就浮皮潦草的看了一遍,许多关于著作的记忆还是来源于看完改编的电影留下的印象,因为我感觉书中体现的民国时代的人文环境离我早已远去,虽然那些现象在当今仍是屡见不鲜,但书中的人文感情与我有太多的隔膜,看书的时候我就看进不去,眼睛虽然在看书,脑子里想的早已离题万里,有点事发生,我就会放弃看书,出去干别的了,再回到书案前,心思一时半会儿也不会再回到上。我对这套书没有了太多的向往和兴趣,心想:反正这套书是我的了,什么时候看不是看呢?但现在说来,我会不会再看真的很难说,毕竟那个时代早已过去,现在都是什么时代了?感情都隔膜了,那时候的许多事都不关心了,看书就没有了动力。再说学习写作,这套书上的语言不是基本的教材,反倒我觉得巴金先生的随笔和书信倒可以拿过来指导我写作的行程。也许日后我老了,生活稳定了,可以优哉游哉看书了,我还会拿起这套书重新再看,但现在生活还很紧,我还是愿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