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7/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说:“对,好,笑比哭强吗,我就最爱听故事。小时候,我爷爷给我讲过好多故事,可有趣啦。可惜他不会讲爱情故事,我再爱听也听不成。我现在提议,让玉顺先讲讲他的爱情故事,大家都不要打搅,好好听着。”

    她那个粉丝立刻支持着说:“对,师娘真是慧眼识英雄,简直比相马的伯乐都有才干。玉顺既然有此建议,想必已经胸有成竹,大家何不欢迎欢迎。”

    会场的掌声替代了方才的笑声,玉顺只好清了下嗓子说:“我说我就说,但我却没有什么爱情故事。我们那个时代的人,何来爱情可言。我给大家讲个《两亲家过寿》的故事吧。是说两个啬皮亲家互相算计的有趣故事,还和文化有关,很适合今天的过寿场合。”

    会场有好多人交头接耳,小声私窃着说:“听说玉顺他哥是个老啬皮,平时花钱总是过来过去的算,玉顺可能是说他哥哩。也算得大义灭亲,难得可贵,咱就好好听听吧。”

    有人站起身大声说道:“好,好呀!玉顺要说的故事,可能是讽刺世上的啬皮吧。有点意思,大家再鼓掌鼓励一下。”会场的掌声又激烈地响了起来,比第一次更大更响。

    玉顺只好站起身,向大家点点头c摇摇手,等掌声小点后说:“我说的这个故事是在很早以前,有两个同窗好友,都是饱学之士,二人就是因为秉性相投,遂结成异姓干亲。

    这二人的共同点都是擅长精打细算,与人交往c太过仔细,从来百亏不吃。人们分别送给他们的外号叫‘榆树皮’和‘多面锉’。不过,这二人都是知书达理之人,非常精明强干,两家的关系倒还相处得不错,有事互相来往,也算得通家之好。

    有年清明前后,多面锉要过六十大寿,他就郑重其事地给亲家‘榆树皮’写好请帖,想找个顺路的熟人捎过去。谁知一连等了几日,也没等到顺路之人。

    多面锉的妻子也是贤达之人,她见丈夫心里着急,就为丈夫分忧解愁地出主意:‘相公,眼看寿辰将至,咱们不能再等了。咱那亲家你还不知道吗,请帖要是送得迟了,他一定会以此作为借口,说什么时间仓促,来不及置办寿礼,跑来啥都不拿,还要白吃一顿。我看,求人不如求己,相公还是自己辛苦一趟,不就是二十几里路吗。’

    多面锉想了想说:‘好,好,贤妻言之有理。人常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吗,自己动动脚也是一样的,我就亲自前去。一来给他送了请帖,二来不用看人的脸,三来吗,还能给咱节省一顿饭食。如此三全其美的好事,贤妻既然想到何不早说,让我白跑了几天。’

    多面锉的夫人温柔地说:‘唉呀,奴家还不是怕相公辛苦吗。几十里路哩,如果有人捎去,相公就不用受那长途跋涉之苦了。没想到如今世态炎凉,几天也没人捎个信。’

    这位多面锉文绉绉地说:‘贤妻此虑差矣,古人有训;‘不受苦中苦,焉能人上人’也!这般有利之事,吾岂能怕苦而不为之。你丈夫虽然年逾花甲,走这点路还是不在话下。’

    夫妻两打定主意,一宿无话。第二天一早,多面锉的夫人就督促丈夫上路。多面锉慢腾腾地说:‘贤妻莫急,这个账我昨晚算了一夜,觉得早去不如晚去。如果去得早了,只能吃亲家一顿早饭,无非一碗稀饭而已,走不到家就没有了。不如晚点去,只要赶上吃中饭就行,最不行也得一碗面条吧,赶回家不至于挨饿。’

    他夫人忙说:‘相公如此高才,奴家佩服极了,我只说早上天凉,怕相公中午受热。’

    多面锉又说:‘多谢贤妻关怀,这个账我也算了,早上天气虽凉,中午回来也热了。中午去的时候虽然有点热,下午回来就凉了,咱就不能早上去,等到下午再回来呀。’

    夫人忙说:‘是呀,是呀,吃一顿饭还说得过去,两顿就不行了。咱就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